天民樓:中國瓷器收藏家的聖殿

本季香港秋拍中,天民樓珍藏的15件元青花和明清官窯瓷器即將矚目登場,為何說能擁有一件天民樓的藏品,是每一個藏家的終極夢想?且看程壽康和唐晞殷為您娓娓道來

天民樓的珍藏故事始於上世紀1970年代,乃中外最卓越的私人瓷器收藏之一,在收藏界有著「中國瓷器教科書」的美名。天民樓珍藏以其元青花瓷和明清御製瓷而聞名於世,每一件藏品均為博物館級別,承載著中國陶瓷藝術的壯麗歷史。此珍藏更是世上首屈一指的元青花瓷私人珍藏,曾於多個重要博物館及藝術機構展出,包括上海博物館、香港藝術館、台北鴻禧美術館等,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由左至右)元 青花纏枝牡丹雲肩紋帶蓋梅瓶,總高 44.7 公分(17 ⅝ 英寸)。元 青花芭蕉瓜竹凸花果實紋菱花式大盤,直徑 42.5 公分(16 ¾ 英寸)。拍品均於2023年11月30日在佳士得香港天民樓珍藏專場拍賣中售出,成交價分別為67,775,000港元及25,785,000港元。

「這一次天民樓委托佳士得拍賣15件元青花和明清官窯瓷器,是佳士得和收藏家的天大喜訊。」佳士得亞洲區主席程壽康感慨道。「對於廣大收藏家來說,天民樓是收藏界的聖殿。擁有一件天民樓的藏品,是每一個藏家的終極夢想。」

程壽康與天民樓樓主是長期好友,他也因此很早就熟悉這個私人珍藏。天民樓兩代主人都曾經數次擔任香港資深收藏團體「敏求精舍」主席,可見其鑑賞收藏功力之精深廣博。

「這是世界範圍內,私人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單位」——上海博物館前館長汪慶正

著名陶瓷學者、上海博物館前館長汪慶正曾經說過:「在世界範圍內,天民樓是私人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單位,僅次於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館和伊朗阿德比爾清真寺。」足見天民樓是可以媲美專業博物館的殿堂級私人珍藏。

佳士得上海於1994年舉辦天民樓明清彩瓷特展

而天民樓與佳士得的緣分與交情則始於80年代。1994年時,天民樓更見證了佳士得在中國內地的開拓足跡,那時佳士得上海辦事處剛成立,正籌辦首屆展覽。當時佳士得原本計劃展出另一日本收藏,但由於保險問題,該計劃被臨時取消。萬幸的是,天民樓主人情義相挺,在開幕前幾周慷慨借出極爲珍罕的珍品。佳士得首位中國代表朱仁明女士(Lillian Chin)在一次訪談中清楚回憶,當時展覽吸引逾5,000人在外等候,只爲一睹天民樓珍藏的風采。此展覽無疑成爲了天民樓聲名鵲起的絕妙契機。

「天民樓的藏品一直被視為『中國瓷器教科書』,每件均為博物館級別。」——唐晞殷

此次「天民樓珍藏專場拍賣」匯聚15件代表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重要瓷器精品。這是天民樓首次同時釋出多件重量級拍品,也是其元青花器首次於市場亮相。天民樓此次上拍的元青花瓷,更是自2005年《鬼谷子下山》大罐現身佳士得倫敦拍賣後,最重要的元朝瓷器之一,意義非凡。

佳士得亞太區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資深專家唐晞殷解釋道:「天民樓兩代主人都非常有前瞻性。他們在80年代開始收藏元青花,當時關注這個門類的華人收藏家不多,但他們很早就看出元青花的重要性和歷史地位,積極收藏,可見他們的獨到眼光。天民樓的藏品也一直被視為 “中国瓷器教科书”,每件均為博物館級別。我們這次拍賣的天民樓珍藏包含元、明、清三代最頂尖的青花瓷器代表之作,包羅範圍之廣、藏品素質之精,都是前所未見,細味欣賞就猶如閱讀一部青花瓷發展史。」

元 青花纏枝牡丹雲肩紋帶蓋梅瓶,總高 44.7 公分(17 ⅝ 英寸)。此拍品於2023年11月30日在佳士得香港天民樓珍藏專場拍賣中售出,成交價67,775,000港元

元朝時的西域商人把蘇麻離青的顏料和伊斯蘭的紋飾引入中國,因此元青花的出現是中國美學上的一個重大轉變,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針對極具代表性的元青花梅瓶和大盤,唐晞殷娓娓道來其歷史意義:「被伊斯蘭文化視爲純潔及神聖象徵的藍色,在元代以前,鮮有大篇幅用作器物上;元代往後,以藍色作主調的青花瓷成為主流。元青花瓷引入大量具伊斯蘭色彩的紋飾,如梅瓶上的纏枝牡丹紋,是西域常見裝飾。蒙古及中亞飲食文化流行合餐圍食,與中原席地而坐、分而食之的文化迴異;大尺寸的元青花器因應飲食習慣上之改變而大量出現,如這件青花大盤。」

元 青花芭蕉瓜竹凸花果實紋菱花式大盤,直徑 42.5 公分(16 ¾ 英寸)。此拍品於2023年11月30日在佳士得香港天民樓珍藏專場拍賣中售出,成交價25,785,000港元

明永樂及宣德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監督極為嚴苛,成品稍有瑕疵便被視作廢品,毀而棄之。因此只有質量最上乘的精品才有資格被送進宮內,也能解釋為何傅世永樂及宣德瓷如此稀少。

天民樓兩件永樂宣德青花器都是明初御瓷中的頂尖例子,且各具時代特色。本季上拍的這一件葡萄紋大盤代表明初瓷器延續著元青花特有的西域元素。葡萄作為西域果物,鮮見於早期中國藝術品上;直至十五世紀初,葡萄紋始大行其道,成為當時得令的青花紋飾。此類葡萄紋大盤在中原及伊朗、印度及土耳其的宮殿內均有保存,顯示既是明代宮廷器物,同時亦作為外交禮物而流入西域。

明永樂 青花葡萄花卉紋菱花式大盤,直徑 44.5 公分(17 ½ 英寸)。此拍品於2023年11月30日在佳士得香港天民樓珍藏專場拍賣中售出,成交價26,995,000港元

中國製瓷技術在盛清時期達至新高峰,天民樓三件雍正及乾隆精品,包含豆青釉、青花,還有霽藍描金,器形各異,體現清代御製瓷器種類之繁多及設計之豐富。下圖中的青花抱月瓶和青花洗都是雍正仿明初青花器的代表作。

(由左至右)清雍正 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雙耳抱月瓶 六字篆書款,高 41.5 公分(16 ¼ 英寸)。清雍正 青花纏枝花卉幾何紋折沿洗 雙圈六字楷書款,直徑 34 公分(13 ⅜ 英寸)。拍品均於2023年11月30日在佳士得香港天民樓珍藏專場拍賣中售出,成交價分別為32,440,000港元及5,670,000港元。

抱月瓶,又稱寶月瓶,因瓶身似滿月而名,一直是鑑藏家最喜愛的器形之一。此抱月瓶瓶高達41.5公分,敦碩大氣,形制極難駕馭。此瓶形制及紋飾均承襲明初永樂青花器,但又添加永樂抱月瓶不見的雙螭耳,非常有趣。

此水洗無論造型或紋飾均仿照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折沿洗,但值得一提的是,傳世品中明初折沿洗所見稍多,雍正器反而非常稀少,是難得一見的重要品種。此類折沿洗在清代宮廷裡稱為「青花洋帽洗」,唐晞殷還查到清宮檔案,清楚記錄乾隆三年,皇帝特別要求宮裡把一件宣德的洋貌洗,交給景德鎮唐英照樣燒造。

收取佳士得Going Once電子雜誌,精選所有Christies.com的熱門文章,以及即將舉行的拍賣及活動等最新資訊

青花瓷器見證了絲綢之路上中外文化與貿易交流的繁榮歷史,是中國與西亞諸國在絲綢之路上千百年來友好通商的瑰麗成果,進一步見證天民樓珍藏不僅是可以媲美專業博物館的殿堂級私人珍藏,同時也是擁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珍罕精品。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