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吉‧麥克格斯(Peggy McGrath)及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成長於上世紀初的紐約市,每逢周末,他們都習慣跟隨父母離開城市住處,驅車前往威斯特徹斯特郡的鄉郊別墅度假。他們在1940年結婚後,也希望與孩子延續這項傳統。
麥克格斯家族位於曼哈頓及貝德福的大宅寬敞舒適、設備俱全,洛克菲勒家族的大宅卻截然不同。位處曼哈頓西區54街10號的大宅樓高七層,為城裡面積最寬廣的私人住宅,內藏大量珍貴藝術品,包括傳奇的獨角獸掛氈。
阿比頓山莊(Abeyton Lodge)多年來都是艾比(Abby)及小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的鄉郊度假別墅。山莊位於Pocantico莊園,為最宏偉的哈德遜河莊園之一,於十九世紀末由工業界精英所建。若不與唐頓莊園相提並論,Pocantico的氣派仍為之非凡。
「Kykuit」是老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居住的大宅,毗鄰一個九洞高爾夫球場,所處之莊園達4,000英畝。大宅座落莊園中心,其附屬建築物同樣宏偉,包括一座巨大車庫、以凡爾賽宮花園為藍本的橘園以及一座諾曼風格的遊戲室,內設游泳池、室內網球場及其他休閒娛樂設施。
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的的曼哈頓大宅裡,收藏了一對喬治三世塗漆緞木角几,其中一張設在飯廳,案上放了一對梅森陶瓷金黃鸝擺設,是廳內焦點所在。
玄關則設有一張喬治二世胡桃木翼背扶手椅,沿著樓梯則掛上畢加索(Picasso)的鬥牛系列小畫。
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擁有富麗堂皇、甚至令人心生敬畏的住宅模式作典範。他們在1947年買下位於曼哈頓時尚上城東區的城市大宅。它原為兩座獨立紅磚建築,於1900年代初被巧妙地改建成一座建築。大宅樓底極高,一道迴旋樓梯貫通四層空間,偌大的二樓客廳更橫跨面向後園的一方。洛克菲勒夫婦以十八世紀英式家具、波斯地氈,以及畢加索、塞尚(Cézanne)及馬內(Manet)等的藝術珍藏陳設家居。每天,他們會在一樓起居室品嚐咖啡,被野獸派畫作圍繞,然後陽光慢慢照亮著整個後花園。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綻放的睡蓮》懸掛在Hudson Pines大宅的梯間,上方是出自胡安‧格里斯(Juan Gris)的《音樂家的桌子》。
克勞德‧莫奈的《陽光下的聖拉扎爾火車站》掛在Hudson Pines大宅的睡房,下方是以紅木、鬱金香木及楓木嵌製而成的喬治三世書桌,案上有一對象徵火和水的Bow瓷像及其他擺設。
當時期的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在一年前購下鄉郊別墅,名為「Hudson Pines」。別墅由擅長喬治時期風格建築的美國知名建築師Mott Schmidt設計,是為大衛的姊姊芭比絲(Babs)於1930年代末而建造。
這座莊嚴瑰麗的大宅位於洛克菲勒主莊園外,經過一條蜿蜒車道,途經馬廄及農舍,駛至車道盡頭,最後抵達鵝卵石庭園。那裡能飽覽壯麗的哈德遜河景致。大宅於多年來不斷被擴建,在「小大衛」的督導下該處陸續增設車道及小徑,接駁更大型的交通輸樞。高貴典雅的客廳擺放了馬諦斯(Matisse)的《側臥的宮娥與玉蘭花》,而連接二樓及三樓睡房的迴旋樓梯則掛有三幅莫奈的《睡蓮》作品。
緬因州Ringing Point莊園內展示胡安‧米羅於1932年12月創作的《壁畫I-II-III》。
Ringing Point莊園亦收藏迭戈‧里维拉的《宿敵》(1931年作)。
洛克菲勒夫婦在往後數年再興建額外三座大宅,第一座位於加勒比海聖巴特島,由大衛的表兄弟納爾遜‧奧爾德里奇(Nelson Aldrich)設計,並於1980年代售出。位於緬因州海豹港的Ringing Point莊園,自1900年代初起一直是洛克菲勒家族最喜歡的避暑山莊。它由納爾遜‧奧爾德里奇與佩吉,在1972年攜手設計。另一座樓高數層的別墅,與四周環境融為一體,並設有樓底特高的客廳,大西洋及荒山島鄰近的小島美景可盡收眼底。

紐約哥倫比亞縣Four Winds莊園的壁爐架上,擺放Massasoit鍍銅印度風向標。
最後在1970至80年代,佩吉對耕作及畜牧的興趣漸濃,夫婦二人與建築師愛德華‧L‧巴萊斯(Edward Larrabee Barnes)合作,在紐約哥倫比亞縣興建一座諾曼風格田莊「Four Winds」,其一大特色是高筒形建築,內裡設有睡房及一個雅緻小書房。
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參考父母遺業,加上自己的豐富閱歷,成就了屬於二人的建築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