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飾北齋的確實出生年份不詳
沒有人知道葛飾北齋的確實出生日期,但普遍認為他生於1760年10月30日,即日本寶曆10年9月23日。他的父親相信是幕府將軍的鏡師中島伊勢,惟葛飾北齋並無資格繼承父業,令部分藝術史學家推測其母親可能是妾侍。
他自小已開始繪畫
葛飾北齋兒時已開始創作,他在晚年時回憶道:「我由6歲起便喜歡描畫四周的事物。」他的父親善於造鏡,也負責繪畫鏡邊的精緻圖案,故相信對葛飾北齋的影響甚深。

葛飾北齋 (1760-1849) 《紫陽花與燕子》 約1831至1932年作 木刻版畫,來自無題《大花》系列。橫大判:10 ¼ x 14 ⅝ 吋(25.9 x 37.1 公分)。此拍品於2019年5月27日佳士得香港「浮世刻印:日本私人博物館日本版畫舊藏」拍賣呈獻。
他在14歲時成為木雕學徒
在十八世紀的日本,閱讀木刻印刷的書籍開始成為流行的消閒活動。14歲的葛飾北齋跟隨一位木雕工匠學藝,後來更拜入畫家兼版畫名家勝川春章的門下。
浮世繪是十七至十九世紀在日本盛行的藝術,而勝川春章則是浮世繪的名匠。浮世繪意指「繪畫浮世的作品」,浮世繪畫師以木刻版畫描繪流行的題材,例如歌舞伎演員、相撲手、美女與風景名勝。
葛飾北齋 (1760-1849) 《武陽佃島》 木刻版畫,來自《富嶽三十六景》系列。10 x 14⅜ 吋(25.4 x 36.5 公分)。此拍品於2019年3月19日在佳士得紐約以25,000美元成交。
葛飾北齋曾使用超過30個名字
日本藝術家經常改名換姓,但葛飾北齋改名的次數遠超過同期的畫家,大約十年一次,有時候更採用非正式的藝名。
葛飾北齋原名時太郎,在1779年以第一位師傅所賜的名字「春郎」出版第一批版畫。在他藝術生涯後期,他以「畫狂老人卍」自居。葛飾北齋的各個名號往往與其創作風格的轉變相關,後世亦以此分辨他的不同創作時期。
不過,他更改名號的次數卻還不及搬家的次數,雖然他一直住在同一區,但曾住過的居所卻有90多處。

葛飾北齋 (1760-1849) 《富嶽三十六景 凱風快晴》(又名「赤富士」)1831年末作 木刻版畫,來自《富嶽三十六景》系列。橫大判:9 ⅞ x 14 ½ 吋(25.2 x 36.8 公分)。此拍品於2019年5月27日佳士得香港「浮世刻印:日本私人博物館日本版畫舊藏」拍賣呈獻。
他最有名的作品系列是《富嶽三十六景》,當中包括他的代表作
在大約1830年,年近八旬的葛飾北齋處於事業的巔峰,當時他開始創作36幅描繪日本第一峰富士山的木刻版畫,在日本民間傳說中,富士山象徵永生不朽。
他在數年後完成此版畫系列,每幅作品都描繪出不同角度和天氣下的富士山。在其中一幅版畫中,遊人環抱富士山腳的一棵大樹,另有些作品則刻劃工人在白雪蓋頂的富士山下操作水磨,以及五百羅漢寺的參拜者從露台欣賞的富士山全景等。
後來,葛飾北齋又為此系列再增添10幅作品,令作品總數達46幅。數年後,他再完成續篇《富嶽百景》。

葛飾北齋 (1760-1849) 《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1831年末作 木刻版畫,來自《富嶽三十六景》系列。橫大判:10 ¼ x 14 ⅞ 吋(26 x 37.7 公分)。此拍品於2019年5月27日佳士得香港「浮世刻印:日本私人博物館日本版畫舊藏」拍賣呈獻。
在《富嶽三十六景》之中,最有名的作品為《凱風快晴》(又稱「赤富士」)及其代表作《神奈川衝浪裏》(上圖),後者為舉世聞名的日本藝術作品。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及吉維尼的莫奈故居均收藏有《神奈川衝浪裏》版畫。包括莫奈在內的多位十九世紀法國藝術家,以及艾德加‧德加(Edgar Degas)和亨利.德.圖盧茲-勞特累克(Toulouse-Lautrec)等藏家均非常欣賞葛飾北齋的作品。
葛飾北齋擅長推廣自己的作品
葛飾北齋從不抗拒在公眾場合以創新方式創作大型作品。在1804年的一場東京節慶中,他以一把掃帚和一桶桶墨水即席繪畫一幅長180米的達摩像。
在幕府將軍德川家齊(1773-1841)府上舉行的一場比賽中,葛飾北齋將一隻雞的雙腳塗上紅色,然後讓雞在畫紙上的一抹彎曲藍色筆觸上奔走,成品儼如飄滿紅葉的立田川。這種創意手法令葛飾北齋勝出該項比賽。
他的幼女也是獨當一面的藝術家
葛飾北齋與第一任妻子結婚10年,她在1790年代初逝世。他在1797年再婚,可惜第二任妻子不久後亦離世。儘管如此,葛飾北齋仍育有兩子三女,而幼女葛飾應為也是獨當一面的藝術家,以美人畫作著稱。
葛飾北齋被逐出勝川工作室
勝川春章在1793年離世時,葛飾北齋繼續留在勝川的工作室,跟隨勝川的首席弟子勝川春好。雖然當時日本人被禁止接觸西方文化,但葛飾北齋仍深受偷運入境的法國及荷蘭雕刻作品影響,開始探索其他畫風。他的木刻版畫作品開始加入西方作品所見的陰影、著色與透視技巧,革新了浮世繪的風格。
然而,春好在不久後便基於不明的原因,將葛飾北齋逐出勝川工作室。此事成為葛飾北齋藝術生涯的轉捩點,他後來憶述:「春好為我帶來的恥辱,是促使我創作出個人風格的真正推動力。」
.jpg?w=500)
葛飾北齋 (1760-1849) 《水滸傳之花和尚魯智深魯達》。41½ x 16⅝ 吋(105.5 x 42.4 公分)。此拍品於2018年4月18日在佳士得紐約以432,500美元成交。
他生平作品超過30,000幅
據說葛飾北齋創作時精力澎湃,由清晨創作至夜深。雖然他的工作室與大部分畫作在1839年的一場大火中燒毀,但估計這位巨匠的作品超過30,000幅,當中包括油畫、素描、木刻版畫、春畫與圖畫書。

葛飾北齋 (1760-1849) 《富嶽三十六景 山下白雨》 1831年末作 木刻版畫,來自《富嶽三十六景》系列。橫大判:10 ¼ x 14 ⅞ 吋(26 x 37.7 公分)。此拍品於2019年5月27日佳士得香港「浮世刻印:日本私人博物館日本版畫舊藏」拍賣呈獻。
收取佳士得Going Once電子雜誌,精選所有Christies.com的熱門文章,以及即將舉行的拍賣及活動等最新資訊
他毋懼年華漸老
葛飾北齋一輩子都期待著老年的到來,他表示:「在我50歲時,已發表了大量作品,但70歲以前發表的作品根本不值一提。到了75歲,我才對自然、動植物、樹木、雀鳥、魚和昆蟲稍有了解。年至80,我的作品才有真正的進步。到了90歲,我應該能體會生命的奧秘了。到了100歲,我該可以成為一位出色的藝術家,而到110歲,我所畫的一點一線都會前所未見地充滿生命力。」
然而葛飾北齋最終未能驗證他的預言,在1849年5月10日撒手人寰,享年88歲。他在臨終前感嘆道:「如果上天多給我十年……再多五年也好,我便能成為真正的畫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