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這些作品蘊含簡潔而宏大的宣言:我駐足於此,安歇於此,既存於世亦立於地,無須匆忙奔赴他方。馬克·羅斯科追尋超驗之境,亞伯斯卻在塵世中覓得圓滿。」(H·阿爾普,引自W·施密德〈約瑟夫·亞伯斯十五注〉,《約瑟夫·亞伯斯》展覽圖錄,倫敦市長畫廊,1989年,第9-10頁)
約瑟夫·亞伯斯標誌性的經典傑作《向方形致敬:雙赤之間》此次首現亞洲拍場,是其藝術生涯中罕見的大尺幅傑作。本作品創作於1962年,尺寸達40 x 40英寸(101.2 x 101.2公分),屬該系列第二大尺幅,該系列尺寸最大為48 x 48英寸(121.9 x 121.9公分)。在此尺寸中,藝術家僅創作七幅全紅色構圖,其中一幅現藏於博特羅普約瑟夫·亞伯斯博物館。本作曾由戴姆勒藝術收藏(現更名為梅賽德斯-奔馳藝術收藏)珍藏逾三十載,出版及展覽紀錄遍及全球。
「色彩即我的語言。它是自主的。我並非『向方形致敬』,方形不過是承載我色彩狂想的容器。」——約瑟夫·亞伯斯(引自N·韋利弗〈亞伯斯談亞伯斯〉,《藝術新聞》,1966年1月)
亞伯斯自1950年執教耶魯大學期間開始創作《向方形致敬》系列,直至1976年辭世,始終以此探索色彩互動之奧妙。這位德裔美籍藝術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先鋒性的理論:色彩並非僅靜態孤立地存在,而是具備影響周邊色彩的能力。在《雙赤之間》完成次年(1963年)問世的經典著作《色彩交互學》,至今仍為色彩理論的奠基之作。該系列創作始自最內層方塊,經嚴謹計算層層深入,絕不疊加色塊或調和顏料,而是以畫刀將管裝油彩直接施於纖維板糙面。藝術家對色彩的極致追求更體現於作品背面的詳實記錄:每幅皆標註色號品牌、保護塗料、尺寸等資訊。本作背面揭示其色彩密碼——外圍方塊採用溫莎牛頓(Windsor and Newton)「鎘朱紅」,中央方塊則選用施華(Shiva)「超朱鎘紅」。全系列逾兩千幅作品中,《向方形致敬》系列尤為藝術家鍾愛:「當有人說起『紅』,五十位聽眾心中必浮現五十種不相同的紅色。」(約瑟夫‧亞伯斯,引自P·斯隆《色彩的視覺本質》,紐約,1989年,第1頁)
這位執教於包浩斯的藝術巨擘應邀執掌黑山學院繪畫系,其門生包括羅伯特·勞森伯格、賈斯伯·瓊斯塞‧湯伯利、露絲‧阿薩瓦 等,後赴耶魯大學管理設計系期間開啟《向方形致敬》系列。1971 年,他成爲第一位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個人回顧展的在世藝術家。他不僅是二十世紀色彩大師,更是聯結歐洲前衛傳統藝術流派與美國戰後新銳一代的關鍵橋樑。
約瑟夫·亞伯斯標誌性的經典傑作《向方形致敬:雙赤之間》此次首現亞洲拍場,是其藝術生涯中罕見的大尺幅傑作。本作品創作於1962年,尺寸達40 x 40英寸(101.2 x 101.2公分),屬該系列第二大尺幅,該系列尺寸最大為48 x 48英寸(121.9 x 121.9公分)。在此尺寸中,藝術家僅創作七幅全紅色構圖,其中一幅現藏於博特羅普約瑟夫·亞伯斯博物館。本作曾由戴姆勒藝術收藏(現更名為梅賽德斯-奔馳藝術收藏)珍藏逾三十載,出版及展覽紀錄遍及全球。
「色彩即我的語言。它是自主的。我並非『向方形致敬』,方形不過是承載我色彩狂想的容器。」——約瑟夫·亞伯斯(引自N·韋利弗〈亞伯斯談亞伯斯〉,《藝術新聞》,1966年1月)
亞伯斯自1950年執教耶魯大學期間開始創作《向方形致敬》系列,直至1976年辭世,始終以此探索色彩互動之奧妙。這位德裔美籍藝術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先鋒性的理論:色彩並非僅靜態孤立地存在,而是具備影響周邊色彩的能力。在《雙赤之間》完成次年(1963年)問世的經典著作《色彩交互學》,至今仍為色彩理論的奠基之作。該系列創作始自最內層方塊,經嚴謹計算層層深入,絕不疊加色塊或調和顏料,而是以畫刀將管裝油彩直接施於纖維板糙面。藝術家對色彩的極致追求更體現於作品背面的詳實記錄:每幅皆標註色號品牌、保護塗料、尺寸等資訊。本作背面揭示其色彩密碼——外圍方塊採用溫莎牛頓(Windsor and Newton)「鎘朱紅」,中央方塊則選用施華(Shiva)「超朱鎘紅」。全系列逾兩千幅作品中,《向方形致敬》系列尤為藝術家鍾愛:「當有人說起『紅』,五十位聽眾心中必浮現五十種不相同的紅色。」(約瑟夫‧亞伯斯,引自P·斯隆《色彩的視覺本質》,紐約,1989年,第1頁)
這位執教於包浩斯的藝術巨擘應邀執掌黑山學院繪畫系,其門生包括羅伯特·勞森伯格、賈斯伯·瓊斯塞‧湯伯利、露絲‧阿薩瓦 等,後赴耶魯大學管理設計系期間開啟《向方形致敬》系列。1971 年,他成爲第一位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個人回顧展的在世藝術家。他不僅是二十世紀色彩大師,更是聯結歐洲前衛傳統藝術流派與美國戰後新銳一代的關鍵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