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
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
1 更多
喬治·德·基里科 (1888-1978)

空曠的意大利廣場

細節
喬治·德·基里科 (1888-1978)
空曠的意大利廣場
油彩 畫布
60 x 90 cm. (23 5⁄8 x 35 3⁄8 in.)
1968年作
款識: G. de Chirico 1958 (左下)
來源
2007年5月26日 普拉託法西蒂阿蒂 匿名拍賣 編號721
私人收藏,購自2008年
2018年9月21日 上海 佳士得 編號317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2016年《喬治·德·基里科,作品合集1913-1976》第三冊 喬治·德·基里科基金會編輯 羅馬 編號1324 第177及469頁 (圖版,第367頁)
展覽
1972年12月至1973年1月 「致敬德·基里科」國立博物館 雷焦卡拉布里亞 編號13 (圖版;日期 ‘1952’)
1973年11月至12月 「展現德·基里科」神奈川近代美術館鎌倉館 編號32;此展覽還在以下地點展出 1974年1月 東京 東京中央美術館;1974年2月至3月 京都 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1974年3月至4月 名古屋 名古屋愛知縣美術館(圖版;日期 ‘1958’)
1998年3月至4月「喬治·德·基里科:繪畫及雕塑」聖保羅 瑪麗薩·蘭德山雕塑博物館 第132頁, 編號75 (圖版;日期 ‘1958’)
更多詳情
基里科委員會已確認本作品的真偽性。收錄於其檔案中(編號0065/7⁄1)

榮譽呈獻

Yu-shan Lu (呂育珊)
Yu-shan Lu (呂育珊) Specialist

拍品專文

「至關重要的是極高的敏銳度: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謎....就像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珍奇博物館中一樣。 」——喬治·德·基里科

義大利藝術家喬治·德·基里科在西方現代藝術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是形而上畫派的創始人,對超現實主義運動及其代表畫家薩爾瓦多·達利、馬克思·恩斯特和雷尼·馬格利特等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被公認為超現實主義的先驅。德·基里科在其整個藝術生涯中一直著迷于傳統繪畫技巧,並從提香、魯本斯和德拉克羅瓦等古典大師的作品中汲取靈感,然而他卻創造了另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這種與眾不同的風格也成為了現代主義的生動表達形式之一。

本作品《空曠的義大利廣場》屬於基里科最具代表性的形而上系列「義大利廣場」系列,此系列開始於1910 年代並貫穿其藝術生涯。「義大利廣場」作為基里科最常描繪的主題,體現了藝術家複雜的審美和對於哲學的終生追求與探索,他這一系列的作品被眾多著名博物館收藏,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及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等。

德·基里科在《空曠的義大利廣場》中描繪了一個宏偉又神秘的場景。畫中身著禮服的雕塑背對觀者,好像正在佈景或在旁觀,他的身份和情緒因此而籠罩上了神秘的氣氛。他的姿態動靜皆具,手持道具的姿勢為雕塑注入生命力,看似蓄勢待發,但實際上身為石雕的他卻無法動彈,永久靜止。畫面右側的馬車車門半開,露出一個形狀獨特的麻布袋。同樣的馬車也以車門緊閉的造型出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館藏《一日之謎》中。縱觀德·基里科的作品,這些相似的主題反復出現在不同的構圖中,給作品增添了耐人尋味的層次感。好似在一個迴圈的夢境中看到新場景,亦或從一部看過多次的老電影中,又發現了新的懸念。

由墨綠漸變成赭黃色的天空懸在廣場之上,暗示黎明破曉的同時,也可能代表了日落黃昏。拉長的陰影令畫面更為整齊有序,並增強了景象的矛盾感:雄偉的建築意味著繁榮的文明,但卻異常安靜且杳無人跡。畫面中唯一暗示了運動的是背景中的火車,但是火車煙囪上方的煙霧似乎靜止並懸停於空中。整個場景被定格在時間和空間中,畫面中的動態與人跡都只是暗示但不實際存在。這些奇特的事物、混亂的視角和光影,構建起一個脫離現實,充滿詩意的夢境。

在「義大利廣場」系列作品中,基里科通過故意簽署錯誤的創作日期,以達到定格並顛覆時間概念的效果。例如,本幅作品簽署的年份( 1958 年)比實際年份( 1968 年)早了十年。這種做法可理解為藝術家對時間概念的激進批判,以及對過去作品的重新思考,這種現象在基里科的作品中並不罕見。( M.R. 泰勒著,《喬治• 德• 基里科和神話裡的阿德阿裡利》,倫敦,2002 年,第134-135 頁)

邁克爾·R·泰勒還解釋道:「德·基里科通過對畫中物件的重複和演變來表達自我,這種手法與當代藝術家,如安迪·沃荷等別無二致。」( 出處同上,第164-169 頁)。沃荷對德·基里科的藝術很著迷,並將其運用於自己的作品中。例如《義大利廣場與阿裡阿德利》,就是沃荷對德·基里科的義大利廣場圖像的重塑,是致敬德·基里科系列作品之一。這些作品對挪用和仿像等後現代主義理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更令人激動的是,仔細觀察本作品,遮蓋痕跡隱約可見,表層下麵似乎有另一幅畫的跡象。畫面中央那個背對觀眾的雕塑的位置,貌似曾經畫的是側臥的阿裡阿德利,後來被現在的圖像覆蓋了。這種不斷調整的處理也是基里科的常見作法,展示了他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力求完美的特點,也給這幅作品帶來了更微妙的理論深度,展示了基里科極其活躍的思辨能力。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