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É MAGRITTE (1898-1967)
RENÉ MAGRITTE (1898-1967)
RENÉ MAGRITTE (1898-1967)
1 更多
RENÉ MAGRITTE (1898-1967)
4 更多
重要私人珍藏
雷尼·馬格利特(1898 - 1967)

先見之明

細節
雷尼·馬格利特
雷尼·馬格利特(1898 - 1967)
先見之明
油彩 畫布
55.3 x 46.2 cm. (21 3⁄4 x 18 1⁄4 in.)
1943年作
款識:magritte (右下); "La Préméditation" 1943 (畫背)
來源
私人收藏(1943年直接購自藝術家)
布魯塞爾 伊斯·巴曹畫廊(1989年購自上述來源)
歐洲 私人收藏(1993年購自上述畫廊);2004年2月2日 倫敦 佳士得 匿名拍賣 編號60
私人收藏(購自上述拍賣);2007年2月6日 倫敦 佳士得 編號 130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1993年《René Magritte, Catalogue Raisonné, vol. II, Oil Paintings and Objects, 1931-1948》D. Sylvester編輯及S. Whitfield 倫敦 編號554 第324頁(圖版)
2018年5月30日<Unlikely Pear: “René Magritte: The Fifth Season” at SFMOMA>,《SF Weekly》J. Curiel著
展覽
1989年6月「Magritte」巴塞爾 伊斯·巴曹畫廊 第28,67頁(圖版,第29,67頁);此展覽還在以下地點展出 1989年9月-12月 巴黎 伊斯·巴曹畫廊
1990年6月-8月「René Magritte」歐斯通德市 現代藝術美術館 編號39 第158,159頁(圖版,第159頁)
1991年7月-10月「Da Magritte a Magritte」維羅納市 Galleria d'Arte Moderna di Palazzo Forti 編號49 第99頁(圖版)
2011年6月-10月「René Magritte: The Pleasure Principle」利物浦 泰特美術館 第90頁(圖版)此展覽還在以下地點展出 2011年11月-2012年2月 維也納 阿爾貝蒂美術館 第113頁(圖版)
2018年5月-10月「René Magritte, The Fifth Season」舊金山 現代藝術博物館 圖號1 第70,148頁(圖版,卷首插圖;圖版,第70頁)
2021年2月-7月「Magritte / Renoir. Le surrealisme en plein soleil」巴黎 橘園美術館 編號37 第66,183頁(圖版,封面;圖版,第67頁)

榮譽呈獻

Ada Tsui (徐文君)
Ada Tsui (徐文君)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Evening Sale

拍品專文

「我生活在一個充滿不快的世界中,而我的繪畫則是一種反擊。」——雷尼·馬格利特

《先見之明》創作於1943年末,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尼·馬格利特所創作的「陽光下的超現實主義」系列中最早期的畫作之一。該作誕生於動盪的二戰時期,畫家希望透過藝術重新為日常生活帶來活力。《先見之明》中,明豔春花從同一株樹冠上奇蹟般地綻放,描繪出一幅充滿樂觀與希望的壯麗景象。彼時的比利時被德軍佔領,馬格利特身處戰爭的陰影籠罩之下,感到自己需要一種全新的視覺語言,以對應抗爭戰爭的惡耗。他開始嘗試一種類似印象派皮耶爾-奧古斯特·雷諾瓦晚期畫作的畫風創作。「戰爭之前,我的畫作表達著焦慮」,馬格利特說道,「但戰爭的經歷讓我意識到,藝術中最重要的是表達魅力。我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和諧的世界中,而我的作品則是一種反擊。」(引自《雷尼·馬格利特:第五季節》展覽圖冊,舊金山現代美術館,2018年,第39頁)。該作呈現了戰火紛飛時期中馬格利特創作所受的諸多影響,並曾作為橘園美術館「馬格利特/雷諾瓦:陽光下的超現實主義」展覽圖冊封面。

馬格利特試圖以輕盈、彩色、羽毛般的筆觸,為畫作帶來「一陣清風」。正如他在1941年致友人保羅·艾呂亞的信中所言:「在我的畫中,一種巨大的魔力已取代了我過去努力追求的怪誕詩意。總之,快樂取代了一系列我已經越來越不關心的基本問題。這些畫作的力量,就在於令人精準地意識到日常生活的不完美。」(致保尔·艾吕雅的信,1941年12月;引自S. 戈爾,《馬格利特:嘗試不可能》紐約,2009年,第191頁)。整體而言,《先見之明》所呈現的遠不止悅目的花樹所激發的純粹愉悅——在那些討巧的蔚藍、粉、朱紅、綠等躍動的色彩之間讓「樹木」仿佛成為一個充滿靈性的人。令人愉悅的圖景中透露著一絲神秘氣息,馬格利特正是以其獨特的幽默視覺,有意揭示世界的內在混沌。

在馬格利特的作品中,「樹」是頻繁出現的圖像元素,有時是單獨一棵樹作為主題,有時成群出現在畫中。這體現出,藝術家認為不論是他對現實的感知中,還是他對世俗詩意超然的理解,自然都是至為關鍵的主題。「衝破土地,直指太陽」馬格利特在一份未標明日期的文字中表達道,「樹是一種幸福的圖像。為了觀察它,我們必須靜止,就像樹一樣;如果我們動起來,那樹就會成為觀者。」(引自K.魯尼及E. 普拉特納(編),《雷尼·馬格利特選文集》,明尼阿波利斯,2010年 第234頁)。《先見之明》中的「樹」被巧妙地隱藏在玫瑰、鬱金香、三色堇、康乃馨和黃水仙之間,偽裝成一束雷諾瓦式的花束──這正是馬格利特在畫作中所追求的──在熟悉的事物之間激發出張力,及其暗喻著的不可思議的、奇幻的超現實景象 。

馬格利特對雷諾瓦畫作主題的再創作幾乎是一種引用,這種手法與畢卡比亞對魅力時尚攝影的挪用有異曲同工之妙──畢卡比亞模糊典範藝術與流行文化之間的界線,擾亂繪畫與現代性的概念。藝術史學家塞西爾·德布雷指出:「在這些畫作中,馬格利特透過象徵性元素──裸體、色情、色彩鮮艷且細長的筆觸、花卉──重新詮釋了雷諾瓦,以略帶離經叛道、有時甚至荒謬的構圖,引發對印象主義的一種諷刺、解構的解讀」(C. 德布雷,〈雷諾瓦不安的後代〉,刊於《馬格利特/雷諾瓦:陽光下的超現實主義》展覽圖冊,橘園美術館,巴黎,2021年,第23頁)。挪用這手法在往後數十年將被波普藝術家發揚光大,而馬格利特如此具前瞻性的「挪用」同樣令他的簇擁者也出乎意料。然而正是這種破格與爭議證明了馬格利特的成功──他通過出其不意的畫作讓他的追隨者們驚奇不止。馬格利特視此為其藝術的本質與目的。《先見之明》中,馬格利特將其標誌性的主題融入了已成經典的視覺風格,他創作出了一幅開創性的、超現實的,更重要的是令人愉悅的作品。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