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認識榴蓮後,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因它而豐盈。」—— 張荔英
張荔英曾在信中提及自己對東南亞水果的癡迷,「認識榴蓮後,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因它而豐盈。」(薩拉·薛伊 編輯,《藝術家說:張荔英》,新加坡,2018年,第70頁)榴蓮,人稱「百果之王」,的確給藝術家和她的畢生創作帶來了重大影響,這幅作品也正是因此而尤其值得關註。這幅作品是張荔英的典型靜物繪畫,它表現著藝術家對細節的關註,對構圖模式的精巧運用,以及她用最豐富的色彩渲染主題的嗜好。
作為新加坡文化獎的獲得者,與鐘泗賓、陳宗瑞、陳文希和劉抗並駕齊驅的「南洋畫派」先鋒人物,張荔英是新加坡現代藝術場景中具有開創性的藝術家。 1927-1950年間,張荔英在巴黎克拉羅斯藝術學院美術專科學校(Académie Colarossi)與比婁學院(Académie Biloul)接受了高強度的古典學術主義訓練,她當時的創作也有機會登入 秋季沙龍和杜伊勒裏沙龍等巴黎重要展覽。 長年的經驗累積和技藝打磨讓張荔英在1960年代創作出了這幅《靜物與榴蓮》,本作品在屬於她的畢生創佳作之列 。 市場的表現同時印證著這一時期作品的驚人品質。 去年,創作於1960年代的《靜物與紅毛丹,山竹和菠蘿》打破了藝術家的個人世界拍賣紀錄。 目前,許多張荔英的同類靜物畫已被公共機構收入館藏,使得像《靜物與榴蓮》這樣的作品成為了難得的稀世珍寶。
《靜物與榴蓮》中,光線從右方灑進畫面,照亮一張大小適中的桌子上鋪滿的質感豐富的水果。 對張荔英來說,東南亞的水果代表著世間最獨特的形狀,讓她能夠調用色彩和質感的對比來充分渲染畫面。 此處,藝術家用厚塗法捕捉榴蓮表皮的硬刺,與她用短促而富於動感的細小筆觸畫出的紅毛丹的柔軟果殼形成對比。 正如這幅油畫的精巧細節所證明的,她堅信一件佳作必定出自敏銳的洞察。 在她1976年寫給自己學生的一封信中,張荔英說「沒有兩棵矗立在同一直線上的樹,沒有兩根彎曲角度一樣的枝條,沒有波紋如出一轍的浪。 草莓、黃瓜或榴蓮也是如此。 這就是手工製作和機器刺繡之間的本質區別。」 (張荔英,『摘自「致同學們1976」,南洋美術學院第36屆畢業生雜誌1976』,見於《新加坡先鋒藝術家張荔英回顧展1985》展覽畫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1985年出版於新加坡,無頁碼)。 藝術家善於渲染不同水果的質感並不出人意外,但這幅作品同時彰顯了張荔英對桌上每一只水果的獨特個性的捕捉。 例如藤籃裏的山竹被施以不同色度的紫和深紅,這只尚且生澀,那只已經熟透,還有一些看上去是美味的午後小食,隨時可供享用。 剝開的紅毛丹更是誘人,包裹在堅硬果皮中的那珍珠般的果肉引得觀眾無法挪開視線。 《靜物與榴蓮》反映出藝術家如何把生機與活力註入最簡單的日常題材中。
張荔英還為《靜物與榴蓮》設計了巧妙的構圖。她摒棄了傳統單點透視,在畫面中采用了多重視角。角落裏的榴蓮用側方視角呈現,而前方被剝開的山竹又是以一個更高的視角描繪。她的構圖致敬了保羅·塞尚的《有蘋果和桃子的靜物》(作於1905年),後者同樣在使用混合視點的同時達成了視覺上的和諧統一。張荔英對於歐洲西方藝術技巧的諳熟使得這幅畫對任何觀者來說都是一次愉悅的視覺體驗。
在1950和1960年代的兩個十年裡,張荔英因其藝術造詣被視為新加坡知名藝術家。她成為了新加坡藝術協會的理事和新加坡公民並且任教於南洋藝術學院和。從始至終,張荔英周圍的東南亞題材不僅給了她一處展開藝術創作的伊甸園,更讓她得以通過創作表達出自己對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眾生的禮贊。《靜物與榴蓮》正是這樣的一種致敬。
張荔英曾在信中提及自己對東南亞水果的癡迷,「認識榴蓮後,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因它而豐盈。」(薩拉·薛伊 編輯,《藝術家說:張荔英》,新加坡,2018年,第70頁)榴蓮,人稱「百果之王」,的確給藝術家和她的畢生創作帶來了重大影響,這幅作品也正是因此而尤其值得關註。這幅作品是張荔英的典型靜物繪畫,它表現著藝術家對細節的關註,對構圖模式的精巧運用,以及她用最豐富的色彩渲染主題的嗜好。
作為新加坡文化獎的獲得者,與鐘泗賓、陳宗瑞、陳文希和劉抗並駕齊驅的「南洋畫派」先鋒人物,張荔英是新加坡現代藝術場景中具有開創性的藝術家。 1927-1950年間,張荔英在巴黎克拉羅斯藝術學院美術專科學校(Académie Colarossi)與比婁學院(Académie Biloul)接受了高強度的古典學術主義訓練,她當時的創作也有機會登入 秋季沙龍和杜伊勒裏沙龍等巴黎重要展覽。 長年的經驗累積和技藝打磨讓張荔英在1960年代創作出了這幅《靜物與榴蓮》,本作品在屬於她的畢生創佳作之列 。 市場的表現同時印證著這一時期作品的驚人品質。 去年,創作於1960年代的《靜物與紅毛丹,山竹和菠蘿》打破了藝術家的個人世界拍賣紀錄。 目前,許多張荔英的同類靜物畫已被公共機構收入館藏,使得像《靜物與榴蓮》這樣的作品成為了難得的稀世珍寶。
《靜物與榴蓮》中,光線從右方灑進畫面,照亮一張大小適中的桌子上鋪滿的質感豐富的水果。 對張荔英來說,東南亞的水果代表著世間最獨特的形狀,讓她能夠調用色彩和質感的對比來充分渲染畫面。 此處,藝術家用厚塗法捕捉榴蓮表皮的硬刺,與她用短促而富於動感的細小筆觸畫出的紅毛丹的柔軟果殼形成對比。 正如這幅油畫的精巧細節所證明的,她堅信一件佳作必定出自敏銳的洞察。 在她1976年寫給自己學生的一封信中,張荔英說「沒有兩棵矗立在同一直線上的樹,沒有兩根彎曲角度一樣的枝條,沒有波紋如出一轍的浪。 草莓、黃瓜或榴蓮也是如此。 這就是手工製作和機器刺繡之間的本質區別。」 (張荔英,『摘自「致同學們1976」,南洋美術學院第36屆畢業生雜誌1976』,見於《新加坡先鋒藝術家張荔英回顧展1985》展覽畫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1985年出版於新加坡,無頁碼)。 藝術家善於渲染不同水果的質感並不出人意外,但這幅作品同時彰顯了張荔英對桌上每一只水果的獨特個性的捕捉。 例如藤籃裏的山竹被施以不同色度的紫和深紅,這只尚且生澀,那只已經熟透,還有一些看上去是美味的午後小食,隨時可供享用。 剝開的紅毛丹更是誘人,包裹在堅硬果皮中的那珍珠般的果肉引得觀眾無法挪開視線。 《靜物與榴蓮》反映出藝術家如何把生機與活力註入最簡單的日常題材中。
張荔英還為《靜物與榴蓮》設計了巧妙的構圖。她摒棄了傳統單點透視,在畫面中采用了多重視角。角落裏的榴蓮用側方視角呈現,而前方被剝開的山竹又是以一個更高的視角描繪。她的構圖致敬了保羅·塞尚的《有蘋果和桃子的靜物》(作於1905年),後者同樣在使用混合視點的同時達成了視覺上的和諧統一。張荔英對於歐洲西方藝術技巧的諳熟使得這幅畫對任何觀者來說都是一次愉悅的視覺體驗。
在1950和1960年代的兩個十年裡,張荔英因其藝術造詣被視為新加坡知名藝術家。她成為了新加坡藝術協會的理事和新加坡公民並且任教於南洋藝術學院和。從始至終,張荔英周圍的東南亞題材不僅給了她一處展開藝術創作的伊甸園,更讓她得以通過創作表達出自己對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眾生的禮贊。《靜物與榴蓮》正是這樣的一種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