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如果塞.托姆佈雷和讓.杜佈菲有一個孩子並任人收養,那就會是尚.米榭。托姆佈雷與巴斯奇亞如出一轍的優雅均可溯源至街頭塗鴉,而年輕杜佈菲的粗獷風格亦是如此」雷內.裡卡德
《無題》(1982)無疑是尚.米榭.巴斯奇亞藝術生涯的巔峰鉅作,在其最具代 表性的宏偉巨製中脫穎而出。整幅木板高近兩米,巴斯奇亞在上面盡情噴塗拼貼, 繪製了一位身材高大、奪人眼球的紅色人物形象,雙手以勝利的姿勢高舉空中, 頭戴光輪或荊棘王冠。藍色、黃色和白色的光焰在背景上熊熊燃燒,畫面右側則留 出一道黑色陰影。畫面充滿張力,層次豐富,動感十足。畫面有幾處,巴斯奇亞割 開厚厚的顏料,露出黑色的底漆。彎曲有致的黑色線條圍繞著人物的雙臂與光輪, 黑白兩色的環狀油彩棒線條穿過紅色身體,仿佛在繪製整個骨骼和肌肉。正如這幅 作品的標題所突出:巴斯奇亞將一張自己畫作的影印本貼上,以塑造人物的面部, 並進一步塗上標記,例如在其獨眼周圍塗上白色。這樣的施樂拼貼畫法在巴斯奇亞 早年的作品中甚為罕見,但在日後則頻繁出現,本件作品或許是在他整個運用了這 一畫法的作品系列中最為震撼人心的一幅。畫面右下方,巴斯奇亞將他著名的王冠 符號與另一個獨眼組合,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白色符號象徵,強調了整幅作品的視覺 效果。整幅作品以威嚴的王者之風矗立我們面前,完美展現了巴斯奇亞對色彩與形 式出神入化的掌控。畫中人物帶著一抹神秘的微笑,露出又紅又綠的牙齒,咧嘴而 笑。他仿佛正在視察自己的王國,成為那句古老諺語的化身「在盲人的國度裡,獨 眼為王。」 1982 年是巴斯奇亞人生的分水嶺。年僅21 歲的他已然憑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與 超凡的天才揚名天下,他完成了從街頭塗鴉藝人向紐約藝壇最如日中天的成熟藝術 家的華麗轉身。他從代理人妮娜.諾賽伊的地下室工作室搬出,在克羅斯比街151 號一處寬敞的七層閣樓空間工作,在那裡,他的作品在材料豐富 性和主題複雜性上 都達到了全新高度。緊隨著他與諾賽伊在三月舉辦的大獲成功的首次個展,他在國 際藝壇掀起了一場風靡全球的風暴,他的個展在洛杉磯、蘇黎世、羅馬和鹿特丹舉 辦,隨後又受邀參加第七次卡塞爾文獻展,與一眾當代藝術大師相提並論,例如傑 哈德.李希特、約瑟夫.博伊斯與塞.托姆佈雷,而巴斯奇亞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 回顧這一段激動人心的時光,巴斯奇亞回憶道「我有了一些錢,畫出了最好的畫」(尚.米榭.巴斯奇亞,引自C. 麥克圭根,《新藝術新資本:一位美國藝術 家的宣傳》,載於《紐約時報》,1985 年2 月10 日,頁74。)而《無題》 正是其中之一。
高舉雙手的獨眼人形象靈感來自於拳擊手大獲全勝後的標誌性姿勢,這也是巴 斯奇亞許多最受稱譽的巨作中常常出現的圖像。拳擊場上的常勝將軍,例如默 罕默德.阿裡和喬.路易士,加上爵士音樂家、棒球運動員和其他人物組成了 巴斯奇亞心目中的黑人英雄聖殿。他們都是天賦異稟的奇才,在美國社會種族 歧視的背景下依舊成為傑出人物。在畫作中,巴斯奇亞模糊了這些人與他自己 的身份。經常用光輪或王冠裝飾他們,以突出其無上榮耀,與歷史上的聖人、 救世主與君王相呼應。畫中人物張開雙臂,宛如翅膀,巴斯奇亞筆下的獨眼人 竟與天使有所相似;背景上耀眼的色彩將他超凡脫俗的權力帶到全新的高度。 與巴斯奇亞其他矗立的英雄形象不同的是,這位看似歡樂的人物亦有其脆弱之 處。無論是商業的推波助瀾,或藝術家的心魔,或行業的冥頑不靈,巴斯奇亞 知道他的許多偶像都因過於膨脹的名利而最終走向毀滅:他自己亦切身感受了 這些壓力。高舉的雙臂或許是意氣風發,但也可能是祈求上天的仁慈。
巴斯奇亞孩提時經歷了一場車禍,住院期間他媽媽給了他一本《格雷解剖學》。 這本書幫助巴斯奇亞理解自己身體的構造,並在日後成為其藝術的關鍵試金 石。他筆下的許多人物都將骨骼、肌肉與神經系統顯露無遺,仿佛經過了X 光照射。《無題》正體現了這樣一種視角。畫中人物緊張兮兮地咧嘴而笑,瘦 骨嶙峋的身體仿佛經歷了剝皮抽筋的折磨,這一形象在冥冥之中暗示了藝術家 最終殉道的潛在暗影。巴斯奇亞對內在世界的關注,實則可以被視為其透過宏 觀外在世界的表像,對廣義圖像的興趣。人物面部的施樂拼貼與形似電視的盒 子和光圈通過畫面其他部分遙相呼應:傳遞了如變魔術般多重螢幕的想法,代 表著觀看(與看穿)的不同方式。人物在畫面中的構圖方式甚至與達.芬奇赫 赫有名的維特魯威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多重圓形與方形的組合中運用了黃金 分割的人體構造形式。繁簡並茂,虛實相生,巴斯奇亞在尊神與瀆神間遊走, 神秘莫測。既融合了自畫像的暗喻,又代表了現實的多重可能,這幅作品集中 呈現了藝術家將多維感知萃取精煉——電影,音樂,書本,紐約街頭生活,藝 術史,他自己的潛意識——熔鑄成一幅作品。那顆眼睛,作為靈魂的窗口,如 漩渦般居於畫面正中。
1981 年底,評論家雷內.裡卡德在《藝術論壇》發表了論文《容光煥發的孩 子》。這是巴斯奇亞的創作首次在正式出版物中受到廣泛而深刻的檢視,如 今看來,這篇富有傳奇色彩的論文研究了他早期的全部作品,「如果塞.托姆 佈雷和讓.杜佈菲有一個孩子並任人收養,那就會是尚.米榭」,他寫道「托 姆佈雷與巴斯奇亞如出一轍的優雅均可溯源至街頭塗鴉,而年輕杜佈菲的粗獷 風格亦是如此」(雷內.裡卡德,《容光煥發的孩子》,《藝術論壇》,第四 期,1981 年12 月,頁43)。兼具托姆佈雷抒情的自由與杜佈菲精妙的張力, 《無題》迴蕩著原始主義的形象。巴斯奇亞在畫中,將畢加索支離破碎與多種 層次的立體派畫法等量齊觀——巴斯奇亞極為推崇畢加索,並在這位歐洲大師 身上驚喜地發現了自己對非洲藝術的獨特理解——而在這位抽象表現主義大 師熱情洋溢的作品中,也常常運用到塗鴉的標誌性色彩。1980 年,傑弗裡. 迪奇觀察到巴斯奇亞是「德.庫寧與地鐵塗鴉的尖鋒組合」(傑弗裡.迪奇, 引自《尚. 米榭. 巴斯奇亞》,Tony Shafrazi 畫廊, 紐約,1999 年, 頁 324)。在此幅作品中,這種聯繫絕非流於表面那麼簡單。在巴斯奇亞對畫面 結構牢牢的掌控中,施樂拼貼呼應了威廉.德.庫寧的代表作《女人》系列, 在這一系列中,德.庫寧從香煙廣告上剪下人物嘴部貼到畫上,藝術的力量亦 在畫面中央的女性身上集中爆發。《無題》同樣讓人聯想起羅伯特.勞森伯格, 他將尋常可見的物品與絲網印刷元素結合,從街頭材料中創作詩歌。這些藝術 家與巴斯奇亞不謀而合,都將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讓波普藝 術與抽象表現主義都集合在一張充滿張力、栩栩如生的畫布上,抓住了紐約的 城市能量的精髓。
儘管巴斯奇亞與藝術史上一眾大師均有呼應之處,他依舊憑藉著獨一無二的超 凡力量留下了自己的記號,傳遞著自己的聲音。從看似胡亂的塗抹到人物形象 的線條,巴斯奇亞的作品總是充滿著個人特色。1985 年,藝術史學家羅伯特. 法裡斯.湯普森將巴斯奇亞視作後現代的象徵,代表著一種克裡奧爾人式的 感知,在紐約這個文化熔爐與巴斯奇亞自己的背景二者結合後形成。「我認為 我們正在見證一種預料之外的、全新的藝術發展時間形式,比傳統的西方古典 式、或漸進式都發展得快得多」,他寫道,「爵士樂,或紐約塗鴉史來源於兩 種以上傳統的激烈碰撞」。(羅伯特.法裡斯.湯普森,《啟動天堂:尚.米榭. 巴斯奇亞的藝術魔咒》,《尚.米榭.巴斯奇亞》展覽圖錄,Mary Boone/ Michael Werner 畫廊,紐約,1985 年,無頁碼)。《無題》正從這些融合 力量中石破天驚地面世:它集中萃取了無數聲音、風格和想法,煉成這位所向 無敵的人物,在無上的榮耀與四起的烽火中昂然矗立。
「巴斯奇亞筆下反復出現的解剖學圖像——骨骼,肌肉,器官——與他越來越想要將一切事物由內而外徹底解構的傾向保持了高度一致」傑弗裡.霍夫菲爾德
「巴斯奇亞不僅成功將各種各樣的材料融入藝術,而且讓五花八門的圖像與語言元素也融為一體,包羅萬象又意味深長。」 戴蒙蒂斯.達維塔斯
《無題》(1982)無疑是尚.米榭.巴斯奇亞藝術生涯的巔峰鉅作,在其最具代 表性的宏偉巨製中脫穎而出。整幅木板高近兩米,巴斯奇亞在上面盡情噴塗拼貼, 繪製了一位身材高大、奪人眼球的紅色人物形象,雙手以勝利的姿勢高舉空中, 頭戴光輪或荊棘王冠。藍色、黃色和白色的光焰在背景上熊熊燃燒,畫面右側則留 出一道黑色陰影。畫面充滿張力,層次豐富,動感十足。畫面有幾處,巴斯奇亞割 開厚厚的顏料,露出黑色的底漆。彎曲有致的黑色線條圍繞著人物的雙臂與光輪, 黑白兩色的環狀油彩棒線條穿過紅色身體,仿佛在繪製整個骨骼和肌肉。正如這幅 作品的標題所突出:巴斯奇亞將一張自己畫作的影印本貼上,以塑造人物的面部, 並進一步塗上標記,例如在其獨眼周圍塗上白色。這樣的施樂拼貼畫法在巴斯奇亞 早年的作品中甚為罕見,但在日後則頻繁出現,本件作品或許是在他整個運用了這 一畫法的作品系列中最為震撼人心的一幅。畫面右下方,巴斯奇亞將他著名的王冠 符號與另一個獨眼組合,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白色符號象徵,強調了整幅作品的視覺 效果。整幅作品以威嚴的王者之風矗立我們面前,完美展現了巴斯奇亞對色彩與形 式出神入化的掌控。畫中人物帶著一抹神秘的微笑,露出又紅又綠的牙齒,咧嘴而 笑。他仿佛正在視察自己的王國,成為那句古老諺語的化身「在盲人的國度裡,獨 眼為王。」 1982 年是巴斯奇亞人生的分水嶺。年僅21 歲的他已然憑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與 超凡的天才揚名天下,他完成了從街頭塗鴉藝人向紐約藝壇最如日中天的成熟藝術 家的華麗轉身。他從代理人妮娜.諾賽伊的地下室工作室搬出,在克羅斯比街151 號一處寬敞的七層閣樓空間工作,在那裡,他的作品在材料豐富 性和主題複雜性上 都達到了全新高度。緊隨著他與諾賽伊在三月舉辦的大獲成功的首次個展,他在國 際藝壇掀起了一場風靡全球的風暴,他的個展在洛杉磯、蘇黎世、羅馬和鹿特丹舉 辦,隨後又受邀參加第七次卡塞爾文獻展,與一眾當代藝術大師相提並論,例如傑 哈德.李希特、約瑟夫.博伊斯與塞.托姆佈雷,而巴斯奇亞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 回顧這一段激動人心的時光,巴斯奇亞回憶道「我有了一些錢,畫出了最好的畫」(尚.米榭.巴斯奇亞,引自C. 麥克圭根,《新藝術新資本:一位美國藝術 家的宣傳》,載於《紐約時報》,1985 年2 月10 日,頁74。)而《無題》 正是其中之一。
高舉雙手的獨眼人形象靈感來自於拳擊手大獲全勝後的標誌性姿勢,這也是巴 斯奇亞許多最受稱譽的巨作中常常出現的圖像。拳擊場上的常勝將軍,例如默 罕默德.阿裡和喬.路易士,加上爵士音樂家、棒球運動員和其他人物組成了 巴斯奇亞心目中的黑人英雄聖殿。他們都是天賦異稟的奇才,在美國社會種族 歧視的背景下依舊成為傑出人物。在畫作中,巴斯奇亞模糊了這些人與他自己 的身份。經常用光輪或王冠裝飾他們,以突出其無上榮耀,與歷史上的聖人、 救世主與君王相呼應。畫中人物張開雙臂,宛如翅膀,巴斯奇亞筆下的獨眼人 竟與天使有所相似;背景上耀眼的色彩將他超凡脫俗的權力帶到全新的高度。 與巴斯奇亞其他矗立的英雄形象不同的是,這位看似歡樂的人物亦有其脆弱之 處。無論是商業的推波助瀾,或藝術家的心魔,或行業的冥頑不靈,巴斯奇亞 知道他的許多偶像都因過於膨脹的名利而最終走向毀滅:他自己亦切身感受了 這些壓力。高舉的雙臂或許是意氣風發,但也可能是祈求上天的仁慈。
巴斯奇亞孩提時經歷了一場車禍,住院期間他媽媽給了他一本《格雷解剖學》。 這本書幫助巴斯奇亞理解自己身體的構造,並在日後成為其藝術的關鍵試金 石。他筆下的許多人物都將骨骼、肌肉與神經系統顯露無遺,仿佛經過了X 光照射。《無題》正體現了這樣一種視角。畫中人物緊張兮兮地咧嘴而笑,瘦 骨嶙峋的身體仿佛經歷了剝皮抽筋的折磨,這一形象在冥冥之中暗示了藝術家 最終殉道的潛在暗影。巴斯奇亞對內在世界的關注,實則可以被視為其透過宏 觀外在世界的表像,對廣義圖像的興趣。人物面部的施樂拼貼與形似電視的盒 子和光圈通過畫面其他部分遙相呼應:傳遞了如變魔術般多重螢幕的想法,代 表著觀看(與看穿)的不同方式。人物在畫面中的構圖方式甚至與達.芬奇赫 赫有名的維特魯威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多重圓形與方形的組合中運用了黃金 分割的人體構造形式。繁簡並茂,虛實相生,巴斯奇亞在尊神與瀆神間遊走, 神秘莫測。既融合了自畫像的暗喻,又代表了現實的多重可能,這幅作品集中 呈現了藝術家將多維感知萃取精煉——電影,音樂,書本,紐約街頭生活,藝 術史,他自己的潛意識——熔鑄成一幅作品。那顆眼睛,作為靈魂的窗口,如 漩渦般居於畫面正中。
1981 年底,評論家雷內.裡卡德在《藝術論壇》發表了論文《容光煥發的孩 子》。這是巴斯奇亞的創作首次在正式出版物中受到廣泛而深刻的檢視,如 今看來,這篇富有傳奇色彩的論文研究了他早期的全部作品,「如果塞.托姆 佈雷和讓.杜佈菲有一個孩子並任人收養,那就會是尚.米榭」,他寫道「托 姆佈雷與巴斯奇亞如出一轍的優雅均可溯源至街頭塗鴉,而年輕杜佈菲的粗獷 風格亦是如此」(雷內.裡卡德,《容光煥發的孩子》,《藝術論壇》,第四 期,1981 年12 月,頁43)。兼具托姆佈雷抒情的自由與杜佈菲精妙的張力, 《無題》迴蕩著原始主義的形象。巴斯奇亞在畫中,將畢加索支離破碎與多種 層次的立體派畫法等量齊觀——巴斯奇亞極為推崇畢加索,並在這位歐洲大師 身上驚喜地發現了自己對非洲藝術的獨特理解——而在這位抽象表現主義大 師熱情洋溢的作品中,也常常運用到塗鴉的標誌性色彩。1980 年,傑弗裡. 迪奇觀察到巴斯奇亞是「德.庫寧與地鐵塗鴉的尖鋒組合」(傑弗裡.迪奇, 引自《尚. 米榭. 巴斯奇亞》,Tony Shafrazi 畫廊, 紐約,1999 年, 頁 324)。在此幅作品中,這種聯繫絕非流於表面那麼簡單。在巴斯奇亞對畫面 結構牢牢的掌控中,施樂拼貼呼應了威廉.德.庫寧的代表作《女人》系列, 在這一系列中,德.庫寧從香煙廣告上剪下人物嘴部貼到畫上,藝術的力量亦 在畫面中央的女性身上集中爆發。《無題》同樣讓人聯想起羅伯特.勞森伯格, 他將尋常可見的物品與絲網印刷元素結合,從街頭材料中創作詩歌。這些藝術 家與巴斯奇亞不謀而合,都將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讓波普藝 術與抽象表現主義都集合在一張充滿張力、栩栩如生的畫布上,抓住了紐約的 城市能量的精髓。
儘管巴斯奇亞與藝術史上一眾大師均有呼應之處,他依舊憑藉著獨一無二的超 凡力量留下了自己的記號,傳遞著自己的聲音。從看似胡亂的塗抹到人物形象 的線條,巴斯奇亞的作品總是充滿著個人特色。1985 年,藝術史學家羅伯特. 法裡斯.湯普森將巴斯奇亞視作後現代的象徵,代表著一種克裡奧爾人式的 感知,在紐約這個文化熔爐與巴斯奇亞自己的背景二者結合後形成。「我認為 我們正在見證一種預料之外的、全新的藝術發展時間形式,比傳統的西方古典 式、或漸進式都發展得快得多」,他寫道,「爵士樂,或紐約塗鴉史來源於兩 種以上傳統的激烈碰撞」。(羅伯特.法裡斯.湯普森,《啟動天堂:尚.米榭. 巴斯奇亞的藝術魔咒》,《尚.米榭.巴斯奇亞》展覽圖錄,Mary Boone/ Michael Werner 畫廊,紐約,1985 年,無頁碼)。《無題》正從這些融合 力量中石破天驚地面世:它集中萃取了無數聲音、風格和想法,煉成這位所向 無敵的人物,在無上的榮耀與四起的烽火中昂然矗立。
「巴斯奇亞筆下反復出現的解剖學圖像——骨骼,肌肉,器官——與他越來越想要將一切事物由內而外徹底解構的傾向保持了高度一致」傑弗裡.霍夫菲爾德
「巴斯奇亞不僅成功將各種各樣的材料融入藝術,而且讓五花八門的圖像與語言元素也融為一體,包羅萬象又意味深長。」 戴蒙蒂斯.達維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