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時期是傅抱石藝術生涯的第一個高峰,其中尤以山水創作最有特點。傅抱石受到蜀地獨特的山水地貌啟發,創作出“金剛坡山水”。畫家在“壬午重慶畫展自序”中提到,以金剛坡為中心周圍數十里,確是好景說不盡。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隨處都是畫人的粉本。煙籠霧鎖,蒼茫雄奇,這境界是沉湎於東南的人胸中所沒有,所不敢有的。
本幅構圖寬宏,畫意深邃,畫家以沒骨及擦染為主,線條甚少且不明顯,雖名 “亂瀑鳴泉”,而箇中氣象萬千,均得到妥善經營及細緻表現。傅抱石構圖力求嚴謹,處處做到有所呼應,畫面上方是朦朧遠山,下方則是濃密山體,達到虛實相應的效果。右側瀑布接連而下,雖曰亂,但是一脈相承,無論是上下承接,還是轉折曲回,均交待清晰。左側偌大松陰下,有古寺建築,下方又有高士回首飛瀑,書童持仗相隨,畫家以極鮮艷之紅色點綴高士頭巾及持仗童子,可謂萬山叢中一點紅,瞬間給予畫面無限生機。古寺,人物與背後山水之巨大對比,將山水體量映襯出來,有“人在畫中游”之意境。
據傅抱石後人憶述:當時我們所住的金剛坡是個典型的四川山區,層層山巒圍繞著疏疏落落的村舍,到處是溪流、竹林和樹叢,還有藏在深山里的幽靜的古寺。到了夏季,常常是煙霧瀰漫,不辨東西,而這種迷茫的景色,正是父親所最為欣賞的。此幅作品,正是畫家筆下典型的“金剛坡山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