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安妮》是奠定埃德·魯沙前期繪畫風格的開山之作。埃德·魯沙日後聞名於世的標誌性畫風在這幅早期創作的近6英尺高的大型畫布油彩中已初見端倪,畫作展露的獨特的創作技法及先鋒的藝術嗅覺使埃德·魯沙成為同期藝術家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在這幅畫作中,魯沙摒棄了傳統藝術創作中具象與抽象的二元對立,以其簡潔美學為審視藝術作品、解讀視覺圖像帶來了嶄新的可能。求學時的魯沙癡迷達達及超現實主義,尤其⻘睞約翰內斯·西奧多·巴格爾德 (Johannes Theodore Baargeld) (與馬克思·恩斯特 (Max Ernst) 一同開創了科隆達達分支) 的創作。1961年間,魯沙初見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Museum of Modern Art) 巴格爾德的畫作《甲殼蟲》(Beetles),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於次年創作了這幅《安妮》。紮根於達達及超現實主義傳統,魯沙融合並顛覆了波普文化,其創作引人深思,耐人尋味。脫胎於流行漫畫形象,《安妮》是魯沙以為基石的創作系列中的源頭之作,也是魯沙創作生涯借助不同材質不斷解構的母題。從1961年的鉛筆繪畫到享譽世界的流體油彩 (《安妮, 被倒楓糖漿》(Annie, Pored from Maple Syrup), 1966年作, 帕薩迪納諾頓西蒙博物館),再到2008年的壓克力創作,《安妮》成為了埃德·魯沙最為獨特也最具生命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