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拍賣 16699
中國近現代畫
拍品 1340
1340
2 更多
5 更多
寒玉文瑛—安和女士舊藏 (拍品編號1321-1340)安和(1927-2017)出生於北平的書香門第,七歲開始立志成為藝術家。她的母親是花卉畫家,安和幼承親炙,後來又從世交至友學習書法。1945年,安和拜師溥儒(1896-1963)寒玉堂門下,開始了追隨心畬十七年的藝術之旅。溥儒認為畫家的品德與傳統文化涵養是藝術的基礎,甚至比繪畫更重要。因此,他同時教授安和中國歷史、文學和思想文化等經典著作。在他們師生多年交往中,溥儒對安和寄予厚望,贈與她多件書畫作品及詩文畫畫稿件。這些作品一直為安和珍藏近半個世紀,印證了溥儒與安和真摯的師生緣份。
溥儒/安和
安和藏寒玉堂藝課手稿
成交價
港元 3,725,000
估價
港元 3,000,000 – 港元 5,000,000
估價不包括買家酬金。成交總額為下鎚價加以買家酬金及扣除可適用之費用。
分享
試用
預計金額計算機
Scroll to top
溥儒/安和
安和藏寒玉堂藝課手稿
成交價
港元 3,725,000
成交價
港元 3,725,000
細節
溥儒/安和
安和藏寒玉堂藝課手稿
設色/水墨紙本 共356件
尺寸不一
(363)
更多詳情
傳道:安和藏寒玉堂藝課管窺
1949年後,溥心畬遷居台灣,在省立師範學院美術系(台灣師範大學前身)授課外,仍設帳臨沂街授藝,往昔弟子及北平藝專學生日漸來歸。心畬詩書畫三絕,曾對台灣弟子說:“如若你要稱我為畫家,不如稱我為書家;如若稱我為書家,不如稱我為詩人;如若稱我為詩人,更不如稱我為學者。”與他常自道“經學第一,詩文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的觀念相通。江兆申、姚一葦等寒玉堂弟子都說心畬收納弟子以品德為先,藝課授業以經史子集為主。其實,溥心畬的觀念本質上來自《論語•先進》所說“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的孔門四藝,以及《論語•述而》期盼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人生價值存在共通性。心畬憶三歲上朝,光緒帝曾對他說:“汝名曰儒,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這也是《論語》中孔子對子夏的期許。以“儒為名”,以“君子儒”為目標,也是溥心畬一生追求的大道。明白心畬的內在思想觀念,吾人自能理解他的授業理念。
安和是溥心畬大陸時期的弟子,入門後賜名文瑛,遷居台灣又重歸寒玉堂門下,與心畬師生感情深厚。1963年心畬病重,安和前往省視,時心畬彌留之際,仍執筆成詩二句“千里省師病,古無今有之”。 這張溥心畬最後的片紙只字一直為安和珍而重之地保存。除此以外,安和還珍存了許多心畬的手跡,按內容分類有:書稿、文稿、詩稿、畫稿、碑銘、便條、吉語,以及教習書法、購買顏料、作詩、書信、文史知識和德行等。
過去也有溥心畬書畫稿的出版,如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1976年曾出版《溥心畬書畫稿》,就是匯集了他在中文大學授課時的書畫稿件成書,雪泥鴻爪,足資珍惜;又李傅鐸若《瀛海塤箎——吾師溥心畬旅日逸品集》末後附有課徒稿三十幀,也是心畬先生在日本時期的藝術遺跡。但是,這些已知的出版物都限止於松、樹、石、人、山水等書畫教學部份,體現的只是藝術技巧的傳授,還不足以展現溥心畬對於傳統經學、文史與道德倫理等各方面的重視。我們從這個角度審視安和藏寒玉堂藝課手跡,則吾人可以意味深長地感受到作為舊王孫的溥心畬在傳統授業方面的嚴整和全面。
道德倫理是溥心畬生活的核心,他每年都會刺血抄經回向其母,編纂《慈訓纂證》也是在宣揚母教的基礎上完成。至於抄錄書寫各種格言、訓示已是常見。在安和舊藏的心畬手跡中,不乏德行倫理的教育,以及格言的訓示。
文史知識和書法的涵養,是心畬重視的課業,也是寒玉堂門下弟子的基本藝課。江兆申、蕭一葦、安和等人都有親身經歷的文字記錄。江兆申在《校印寒玉堂畫論敘》說:“申於己丑庚寅之交,執贄願從學六法,先生戒之,以為畫不足學,須先學書。其後每呈詩文習字,則先生欣欣然喜,偶一作畫,又往往蹙額若有不悅之容焉。”
心畬自身是由經史文學入門,由書法悟畫境,所以他以自身的學習之途引導學生,強調繪畫背後傳統綜合知識的重要性。這與同時代的張大千教學生多讀書的方向是一致的。 除了經史子集以外,心畬還教學生書信稱謂、祝頌等格式。這是當時只有中文系才教習學生的課程,在心畬眼裡卻無學科的細分,統一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一方面學習基本文史哲知識,一方面教導習選用紙、墨、筆和顏料,細緻到“石青石綠需要告明要張大千先生溥儒所用的”;“用墨染頭髮石頭”,“用黃朱膘胭脂白全染臉手”等都要詳細說明。心畬教導學生乃至於劍器的不同部位稱呼,上古鐘鼎器物名稱,山水人物,都有示範之作。作為老師的溥心畬是嚴肅不苟的,但是生活中的溥心畬卻是友善、隨和、幽默。在安和這批藝課資料中,還有心畬在新春時節寫的吉慶揮春,更有長達11米的《書譜》和詩文手稿等,予安和學習、臨寫和珍藏,足見他對學生的愛護。
此外,從“不必等吃飯”等生活便條,也可以看到心畬日常生活的隨和。至於“鏡兒對我笑”等生活小品的繪畫,又使吾人感受到了舊王孫生活中的幽默。
溥心畬這些片紙隻字的手跡遺稿,半個世紀以來一直由安和細緻保存,體現了她對老師的懷念與尊敬。也正正因為她心中這份敬意,讓我們今天有機會更清楚了解寒玉堂弟子的藝課學習範疇是那麼廣泛,那麼真實,豐富並印證了我們對溥心畬及其藝術的新的認知。
榮譽呈獻
Sandy Yom
syom@christies.com
+852 2978 9933
拍品專文
附印刷品7件
相關文章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