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堂舊藏 (LOTS 1426-1433) “白雲堂舊藏”乃著名畫家黃君璧先生收藏。在超過70年的藝術生涯裏,黃君璧藏畫豐富。1981年他整理其畢生珍藏,出版《白雲堂藏畫》兩冊。上冊收括唐、宋、元、明、清名家之精品111幅,下冊則收錄晚晴清虛谷、任伯年、吳昌碩和近代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溥心畬等畫作151幅。部分更在黃氏中央大學任教期間所得,陪伴黃氏超過四十載。自1937年盧溝橋事件後,當時身在南京的黃君璧得到梁寒操的推薦跟隨國民政府入蜀,並獲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聘為藝術系國畫教授。其他國畫教授有徐悲鴻、張大千、張書旂、龐薰琹、謝稚柳等,而傅抱石任副教授,教繪畫理論及畫史。黃君璧與徐悲鴻、傅抱石等戰前雖認識,但在其中央大學任教十一年期間與藝術家同事朝夕相處,結為知交,互相研究美術理論、中國繪畫新方向。每逢假日他們更會一邊喝茶、吃著花生瓜子,閒談半天。期間更會拿出紙筆墨硯互相切磋,互贈畫作。徐悲鴻的《落花人獨立》是畫家見黃君璧獨居在重慶郊區公寓而以畫慰獨居人。此作品為徐氏典型人物肖像精品,描寫氣氛較為寧靜的傳統仕女,反映出畫家雖窮畢生精力學習與及推廣西方繪畫,但他從沒捨棄傳統中國繪畫技巧和題材。《松下問童子》則是1943年傅抱石繪贈黃氏。黃氏曾道:「傅抱石作畫以山水人物為主,人物別創一格,受陳洪綬的影響很大。其人物高古,但不落俗套,運筆有彈性,於淡墨痕中略施薄彩,有時筆墨之間,不亞於宋代人物名家之石恪、梁楷。」黃君璧、溥儒與張大千三位先後離開大陸,最終定居臺灣,合稱“渡海三家”。此三人友誼深厚。黃君璧擔任台灣師範學院藝術系主任長達二十三年,期間特別聘請溥儒到校教授國畫。張大千亦曾被邀請前往師範學院授課。《蒼松》和《行吟圖》便是三人友誼的最佳見證。本專輯推出的八件黃君璧先生舊藏作品,其中六件作品曾在《白雲堂藏畫》出版。這些作品質量上乘、來源清晰,更反映出黃君璧藝術生涯的點滴,尤其珍貴。
傅抱石

松下問童子

成交價 港元 41,725,000
估價
港元 35,000,000 – 港元 45,000,000
估價不包括買家酬金。成交總額為下鎚價加以買家酬金及扣除可適用之費用。
Scroll to top
傅抱石

松下問童子

成交價 港元 41,725,000
成交價 港元 41,725,000
細節
傅抱石
松下問童子
設色紙本(未裱) 鏡框 一九四三年作
108.5 x 31 cm. (42 ¾ x 12 ¼ in.)
題識:
君璧道兄法正,癸未(1943年)十二月同客東川,抱石。
鈐印:傅、抱石齋、其命惟新
出版
《白雲堂藏畫,下集》,國泰美術館,台北,1981年8月,第204-205頁,圖版106。
更多詳情
1940年代避亂重慶時期,傅抱石繪畫創作的一大源泉即是中國歷史中唯美的詩歌、故事和傳說。通過潛心研究文學史和美術史,傅抱石追尋歷史傳奇人物的美德,探索歷代詩歌所傳達的意境,並將其表現在畫作中,借古喻今。因此傅氏此時期的作品多充滿古意,並帶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悲憫情懷。
在《松下問童子》一作中,畫家用流暢自由的筆觸描繪了詩意的場景,人物著重於線條的表現,衣服僅用淡墨渲染。傅抱石以中鋒散筆作畫,線條剛勁處兼得自由。兒童轉身的姿態以寥寥數筆和簡要皴染即得到準確表現,高士神情瀟灑淡然,也與畫家對使用線條的高超技巧密不可分。
此作的詩意源泉顯然來自於唐代詩人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此詩言簡義豐,意境深遠,雖然故事情節集中在訪客和童子的問答上,但一位隱居於山林深處、品德高潔的高士形象卻透過文字顯現出來。此作中,兩株松樹枝繁葉茂,高士腳下花朵恬然開放,更顯環境輕鬆幽靜,與原詩所表達出的禪意相互契合。松樹比喻隱者風骨,尋隱者不遇委婉表現出訪客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此作由傅抱石寫贈同道黃君璧,文人藝客之間的欽慕之情和惺惺相惜呼之欲出。

相關文章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