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琵琶行 設色紙本 立軸鏡框 一九四五年作

成交價 港元 204,850,000
估價待詢
估價不包括買家酬金。成交總額為下鎚價加以買家酬金及扣除可適用之費用。
Scroll to top
傅抱石

琵琶行 設色紙本 立軸鏡框 一九四五年作

成交價 港元 204,850,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17年11月28日
成交價 港元 204,850,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17年11月28日
細節
傅抱石
琵琶行 設色紙本 立軸鏡框 一九四五年作
題識: 乙酉(1945年)驚蟄前二日蜀中寫,傅抱石。
鈐印:抱石之印、抱石得心之作、蹤跡大化

來源:
孔祥熙家族舊藏
香港佳士得,中國近現代畫,2010年11月30日,編號2640。

著錄:
葉宗鎬編,《傅抱石年譜(增訂本)》,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44頁。
113 x 66 cm. (44 ½ x 26 in.)
更多詳情
傅抱石 1904-1965

傅抱石(1904-1965),中國近代最傑出的藝術史論家和藝術家之一,在二十世紀社會動蕩劇變的背景下,承擔起了作為文人傳承文化應對轉折的歷史使命,提出了“思想變了,筆墨不能不變”的精神,成為了中國藝術領先的革新家和繼承者。傅抱石出生貧寒,歷經戰亂,顛沛流離,其一生醉心於創作。他師古人之心,創今人之跡,在詩歌和古文中尋找靈感源泉,表現古風之浩蕩之勢,更開拓了皺水法、破筆點、掃雨法等技法,使畫面磅礴中更顯筆法精微。新中國成立後,傅抱石懷著對自然與祖國的滿腔熱情行千里路,暢寫大好河山之神韻。他將一生心血付諸將歷史理論和寫生實踐的結合,思量藝術家在歷史長河中的生命意義,為中國藝術帶來新生。

1904-1935 天賦異稟 東踐求藝
• 1904 年生於江西省南昌市一修傘匠人家,原名長生,字慶遠。
• 9 歲獲《康熙字典》一部,逐漸通熟篆刻。少年時迫於生計,瓷器店做過學徒,又賣畫鬻印,自號“抱石齋主人”。
• 1923 年進入江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藝術科,正式踏上藝術理論和美術創作學習道路。
• 畢業後被留聘,先後在江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省立一中初中部和高中部教書。是年九月著成《摹印學》,1929 年寫教學講義《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三年後出版。
• 1930 年,徐悲鴻造訪南昌,傅氏攜作品拜訪請求賜教• 1932 年3 月,東渡日本留學深造美術,師從金原省吾,學習畫論及東方美術史,結識郭沫若。
• 1935 年,在東京舉辦《傅抱石氏書畫篆刻個展》。六月因母親病重,就此返鄉。

1935-1946 史論泉湧 開拓畫境
• 1935 年,經徐悲鴻推薦,執教於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史。翻譯日文作品《王摩詰》、《唐宋之繪畫》出版。
• 1937 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舉家遷返新喻祖宅,繼續深入研究石濤,發表《石濤畫論之研究》、《六朝時代之繪畫》等多篇論著。發表《中國美術年表》。1941 年完成《石濤上人年譜》。
• 1938 年應郭沫若之邀,在武漢加入政治部三廳從事抗日宣傳創作。
• 1939 年,全家遷居至重慶金剛坡,故有畫署“金剛坡下山齋”。
• 1940 年三廳解散后,繼續任教於重慶中央大學。發表《晉顧愷之畫雲台山記之研究》,畫成《雲台山》一稿,郭沫若為畫題四絕。一年後再畫《雲台山》,郭沫若、沈尹默、徐悲鴻等為畫卷題識。
• 1942 年舉辦《壬午重慶畫展》,展出《屈原》、《大涤草堂圖》等多件重要作品。之後在重慶、成都等地舉辦多次展覽。1944 年與郭沫若舉辦聯展。

1946-1965 爐火純青 縱情山河
• 1946 抗戰勝利后,舉家隨中央大學遷回南京,繼續在藝術系任教,並與徐悲鴻等在南京聯展。
• 以毛澤東詩詞創作《七律·長征詩意》、《沁園春·雪詞意》等多件作品。1956 年當選為人民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三年後與關山月合作,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巨作《江山如此多嬌》。
• 1957 年代表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訪問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用國畫技法完成五十餘幅寫生。
• 1960 年江蘇國畫院成立,擔任首任院長。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主席等要職。
• 同年率領江蘇省國畫院眾畫家旅行寫生,途經六省,跋涉兩萬三千里。1961 年5 月在北京舉辦《山河新貌畫展》,11 月在南京舉辦《傅抱石東北寫生畫展》。出版《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
• 1965 年9 月29 日,因腦溢血在南京家中逝世,葬於南京雨花臺公墓。

孔祥熙家族珍藏

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號子淵,生於山西太谷縣一個亦商亦儒的家庭。祖籍山東曲阜,孔子的第75世孫。

孔公致力推動教育,1910年代自美國歐柏林學院及耶魯大學學成歸國後,於家鄉山西太谷縣辦學,培育英才,冀以教育強國。但其最初的從教生涯因清末政治動蕩而終結。而後從政,旅居日本期間與“宋氏三姊妹”之長姊宋藹齡(1889-1973)相識,並於1914年成婚。其後與孫中山、蔣介石成為“連襟”。

孔祥熙亦以經商見長,成立祥記公司,從事煤油進口與天然資源貿易,其後於民國政府屢居要職,歷任實業部長(1928-1931)、財政部長(1933-1944年)、中央銀行總裁(1933-1945)和行政院長(1939-1945)。他推行多項重要經濟改革,在中央銀行總裁任內,更著力為中國現代金融及工業體制發展奠定基礎。

孔氏夫婦學養深厚,眼光獨到,所藏珠寶、翡翠、中國書畫與藝術精品,堪為近代中國之重要收藏。1947年,孔公移居美國,這些珍藏後為孔氏家族傳承。

佳士得在歷次拍賣中已數次推出孔祥熙家族珍藏珠寶首飾、中國書畫及瓷器精品,回溯一代望族的歷史足跡,重現此顯赫世家的傳奇風華。其中國書畫藏品均取得傲人佳績。本次隆重呈現之傅抱石《琵琶行》,於2010年佳士得秋拍呈現,為該作品成畫六十餘年來首次見諸公眾,成就傅抱石作品世界拍賣紀錄。

拍品專文

相關文章

更多來自 千秋名韻 — 孔祥熙家族舊藏傅抱石《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