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浪淘沙·北戴河 》以詩詞入畫意,是傅抱石一直以來的創作追求。傅抱石早年研習中國美術史,即創作過一批以石濤、杜甫、白居易等古人詩意為題材的作品,典型者如1945年所作《琵琶行》即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名篇(拍品編號8801)。1950年代,在全新的政治環境下,傅抱石開始實踐以毛澤東詞意入畫創作,其巔峰則是1959年與關山月合作、為人民大會堂創作的《江山如此多嬌》。毛澤東一生創作大量詩詞,多表現政治家的視野和氣魄。本作品取詞意自毛澤東1954年創作的《浪淘沙·北戴河》。當時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後開展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第二年。中國的社會面貌相比於1949年已產生明顯起色。“蕭瑟秋風”源於曹操《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當時曹操有雄心統一中原,但終究未果。而此時,毛澤東來到曹操曾經到過的地方秦皇島,眼前已是全新社會。雖詞句表面含蓄,但在兩者對比之下,毛澤東的自信與興奮之情溢於詞面。此作比照原詞,畫家以俯視的角度將海岸線盡收眼底。漁船星星點點綴於海面,一直綿延至遠方。紛紛紅葉落下,正應和“蕭瑟秋風”意境。又使人聯想到其名作《湘夫人》中紅葉落下的效果。在創作之前,畫家以清水融合極澹的墨汁在紙面刷過,營造出一種朦朧的煙雨效果,這已成為傅氏標誌性山水創作技法。傅抱石以《浪淘沙·北戴河》一詞入畫,大約肇始於1950年代末。同題材類似作品可見現藏於南京博物院之《蕭瑟秋風》(圖1),按年款同為庚子年。同一畫題作品亦可見1965年作《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詞意圖》(圖2),以橫幅作畫,視角不同,畫面重點放在左下赭色秋林之上,應為畫家後期之另一嘗試。同一詞意作多種嘗試,可見傅抱石對此詞意入畫創作之執著。
傅抱石

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詞意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六〇年作

成交價 港元 5,140,000
估價
港元 2,500,000 – 港元 3,500,000
估價不包括買家酬金。成交總額為下鎚價加以買家酬金及扣除可適用之費用。
Scroll to top
傅抱石

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詞意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六〇年作

成交價 港元 5,140,000
成交價 港元 5,140,000
細節
傅抱石
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詞意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六〇年作
題識: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玉生同志惠賞。庚子(1960年)立春,傅抱石并記。
鈐印:傅抱石印、換了人間
來源: 畫家直接送贈此畫予上款人陳玉生,並由家族承傳至今。
註:陳玉生(1899-1994),江蘇泰興人,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擔任軍隊高級軍官,被稱作“草鞋司令”。建國後,歷任華東海軍後勤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華東海軍司令部副參謀長,江蘇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994年在南京逝世。
108 x 38.5 cm. (42 ½ x 15 1/8 in.)

相關文章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