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倪瓚(1301-1374)字元鎮,別號雲林子,出生於無錫富豪家族,在五十三歲前後因避戰禍與苛稅而棄置家園,把田宅變賣,餘生浪跡江湖,畫風由此而大變,晚年山水一片滄茫落寞之景,是他蕭條心態的映照。按《清閟閣全集》卷十一,在漂泊期間,「元鎮好僧寺,一住必旬日,篝燈木榻,蕭然晏坐,時操紙筆作竹石小景,客求必與,一時好事者購之,價至數十金」,本圖作於六十一歲,題云:「至正辛丑(1361)冬十一月邂逅畔雲隱君於華麓書院,因寫以贈。倪瓚」,可知畔雲為萍水相逢之交,為作小景相贈,正如書中記載。落款下不鈐印是倪畫常習,董其昌有記:「雲林生平不畫人物…亦罕用圖書」(見《畫禪室隨筆》卷二)。 《贈畔雲》雖為小幅,其中蘊含了倪瓚一些同期名作的元素,遠山結構與五十五歲《漁莊秋霽圖》頗相似(見《上海博物館藏品精華》,前景樹木則接近六十三歲《江岸望山圖》,細竹枝葉形態又如《筠石古槎圖》(以上二圖皆清宮舊藏,刋錄於《臺北故宮藏畫大系》册三),但兩幅山水名跡高約一米,是遊歷訪友(王雲浦,陳惟允)時相贈的用心作品,《贈畔雲》小幅高僅30公分,尺幅和用筆不同,當不能單以畫册按圖索驥,還須尋求有實際經驗的專家意見。但兩幅山水名跡高約一米,是遊歷訪友(王雲浦,陳惟允)時相贈的用心作品,《贈畔雲》小幅高僅30公分,尺幅和用筆不同,當不能單以畫册按圖索驥,還須尋求有實際經驗的專家意見。但兩幅山水名跡高約一米,是遊歷訪友(王雲浦,陳惟允)時相贈的用心作品,《贈畔雲》畫心右下角有收藏印章二方:「董其昌印」(朱白文),「翼盦審定」(朱文)。董氏生平過手名跡無數,對此小品未見有題識著錄。翼盦即民國早期著名鑑賞家朱文鈞(1882-1937),為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廿四世孫,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初即受聘為專門委員,負責鑒定書畫碑帖,1934年國家文物首次出國在倫敦舉行大規模〈中國藝術展覽〉,其中書畫展品全由其選定,惜去世較早,著作在戰亂後多已不存,所以近人對其成就認識不多,惟其子朱家濟(1902-1969)、家溍(1914-2003)承傳家學,先後加入故宮參與文物研究工作,皆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被廣尊為國寶級鑑定大師。 朱氏藏品大部份在1953-1994年間分批捐贈國家,事成後朱家溍先生始由翼盦原稿整理家藏目錄,於《收藏家》雜誌分類發表,前後歷時五載,2014年故宮出版社復彙集刊行《蕭山朱氏舊藏目錄》,頁四七錄正院西廂房櫃內貯《倪雲林畫山水小景軸》,下註「掛屏、改裱」,即此《贈畔雲小景》,今仍保持掛屏裝裱。作為國家首席鑑定師,翼盦先生當不會輕率鈐一「審定」印,必曾與其他倪畫原作比對才作出判斷,他當年掌管故宮藏品,不賴畫册圖片,所有清宮舊藏都有原作可參考,包括上述《江岸望山圖》與《筠石古槎圖》在內。他把原置櫃中小軸改装為掛屏,得以常懸壁上相對,其鍾愛可以想見。在《目錄》出版後,收藏界對入錄藏品日益關注,近有清人《畫林集粹》二册及王鑑《擬古山水册》岀現於拍賣市場,前者鈐「翼盦」印,後者鈐「翼盦珍秘」,由用印可識别評價。《贈畔雲小景》鈐「翼盦審定」印,可謂一錘定音,彌足珍貴。
元 倪瓚 贈畔雲山水小景 水墨紙本 鏡框 一三六一年作
Landscape-A Gift to Ban Yun
細節
元 倪瓚 贈畔雲山水小景 水墨紙本 鏡框 一三六一年作
題識:至正辛丑(1361年)冬十月,邂逅畔雲隱君
於華麓書院,因寫以贈。倪瓚。
董其昌(1555-1636)藏印:董其昌印
朱文鈞(1882-1937)藏印:翼盦審定
12 1/8 x 8 ¼ in. (30.9 x 21 cm.)
題識:至正辛丑(1361年)冬十月,邂逅畔雲隱君
於華麓書院,因寫以贈。倪瓚。
董其昌(1555-1636)藏印:董其昌印
朱文鈞(1882-1937)藏印:翼盦審定
12 1/8 x 8 ¼ in. (30.9 x 21 cm.)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at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inting should read 12 1/8 x 8 1/4 in. (30.9 x 21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