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在1929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的一個富有家庭。她十歲時便被診斷出的神經性視聽障礙,讓幼小的她擁有異於常人的視界。草間彌生看到的世界隔著一層薄薄的網,輔滿了大大小小像小石頭一樣的圓形斑點;為緩解幻聽與幻覺,她以素描記下這些畫面,以召喚往返於現實與幻想之間的自己。當她成為聞名世界的藝術家後曾向媒體表示,藝術創作一直是支撐生命的動力。
1952年至1955年間,僅二十三歲的草間彌生已經在日本舉辦了六次個人展覽。她的野心並不止步在熟悉的生活與文化環境,她寫信給素未相識且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畫家喬治亞.歐姬芙,表達了期望在西雅圖舉辦個人展覽的願望:那年是1957年,她在兩位畫家的幫助下完成了在美國藝術圈的首展。一年後,她進入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學習,並開始構思她的代表作《無盡之網》系列。當時的紐約生機勃勃,充滿創造力,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是最好不過的時與地。草間彌生很快參與了紐約布拉塔畫廊的年輕藝術家群展,牆面大的巨型白色作品《無限之網》上,隱藏著細膩而密集如蕾絲般的圓弧,展現了其作品獨有的精神性與互動性,展覽大獲成功。而隨後的幾次群展更讓這位來自日本的女性藝術家在紐約藝術圈站穩了腳跟。其中與安迪沃霍爾、克萊斯.奧登伯格共同參與的在紐約下城畫廊Green Gallery的群展被認為是美國的第一次波普藝術展覽,其間草間彌生展出的「軟雕塑」作品,不僅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更被認為影響了眾多波普藝術大師。
草間彌生在紐約六十年代開始的反戰及性解放運動中也表現得極為活躍;她組織的在中央公園及布魯克林大橋的裸體「偶發藝術」經常讓區域的警官緊張不已。這些勇敢而不羈的舉動,讓她不斷登上紐約大小媒體的頭條,一段時間曝光率甚至超過了安迪沃霍。她在1966年「闖入」威尼斯雙年展而完成的作品《水仙園》仍是雙年展史上最具爭議的作品之一。及後她的精神疾病加重,被迫結束了在紐約的十五年時光。
草間彌生在1973年回到日本後,開始在療養院與畫室之間與世隔絕的生活。作畫、寫書、寫詩成為她的精神慰籍。在九十年代,西方藝術界開始重新評估草間彌生的作品,並確立了她對波普藝術及美國七十年代美國女性運動的重要貢獻。隨即,草間彌生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倫敦泰特美術館等重要機構邀請舉辦大型回顧展。如今,她被認為是日本的國寶級畫家,她創造的經典圓點圖案更是受到大眾與全球藏家的青睞。
本次拍賣涵蓋草間彌生在美國時期及重返日本後的創作,多元的題材包括了南瓜、圓點、花與植物等。而從選件中亦可見她在駕馭不同物料如壓克力、水墨、水粉、陶瓷到紙上拼貼的非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