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草間彌生自小起開始繪畫,家庭的強烈反對和日本社會的保守風氣等因素,都令她渴望尋覓更大更自由的舞台。在1957年她如願前往西雅圖,翌年遷居紐約。戰後的紐約是全球前衛藝術的中心,機會處處,但同時有不少藝術家未及成名,便已被湮沒於潮流中。草間彌生身處言語不通、物價高昂的環境,加上亞裔女性藝術家的身份,在當時由白人男性主導的藝術圈舉步為艱,幸而種種困難沒有打擊到她的決心。
她於1959年在布拉塔畫廊舉辦個展,憑「無限之網」系列在紐約藝壇聲名大噪。草間彌生極具原創性的風格獲得許多認可,相繼與安迪.沃荷和唐納.賈德等結為至交。賈德在草間的首次紐約個展便已經購藏她的作品,曾言:「這種表現技巧已經超越屬於東方還是西方這種文化性的質疑,它結合了雙方的特色。[⋯]但那絕對不是風格的拼湊,而是草間自己累積出來的味道。」
1963年,草間彌生首次發表裝置作品,她以密密麻麻的白色突起物覆蓋一艘十公尺長的小船,周遭的天花板與牆壁貼滿九百九十九張這艘船的攝影海報(圖1),營造令人暈眩出神的空間。展覽名為「千舟連翩」,為裝置藝術的展示方式帶來新氣象,據草間彌生在自傳中回憶道:
「幾年後,沃荷1發表了一個作品,用絹版印刷的牛頭海報把李奧.卡斯帖利畫廊的天花板和一個牆全部貼滿,明顯就是在重覆或者是模仿我在『千舟連翩』展使用的手法。」
在旅居美國的十六年間,草間彌生的繪畫以「無限的網」系列為起點,奠定以圓點和網格作為個人標誌性的符號。她於七十年代初回流日本後,專注紙本及文學創作。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再度在油畫創作方面迸發全新創作力量。她開始創作尺寸較大的多聯畫,繪畫有機圖像,畫於1991至1992年的《雲的思考》(Lot 6)正正來自這個重要時期。草間以著名的圓點筆觸構築這個迷人的虛幻空間,畫布不留一絲空隙,帶來鋪天蓋地的視覺震撼。
這種獨特的視覺特色其實源於自小困擾草間彌生的幻覺。在1975年回到日本後不久,她自願入往精神病院,並在醫院附近成立工作室繼續創作。她自小時候開始看到如夢似幻的畫面,圓點、網紋及各種各樣的圖案會突然出現,而且不斷在她眼前重覆、增生,把她和周遭事物包圍、湮沒。後來,草間彌生發現當自己重覆繪畫這些圖案,便能驅除幻象帶來的痛苦。非比尋常的經歷啟發草間彌生創造獨一無二的藝術語言。開拓全新的表現方式是從古到今藝術家們永恆的追求。法國藝術家杜布菲曾經因為找不到更顛覆、更創新的繪畫而擱下畫筆。後來他從一群未曾接受藝術教育的精神病人的創作中獲得全新體會,這些作品雖然質樸,卻散發一股完全發自內心,不受任何傳統束縛的強勁力量與情感。他將之稱為「原生藝術」,並展開長達四十多年的探索,不但大量收集和研究精神病患的作品,又走訪各地拜會精神醫師。不僅改變他對藝術的看法,也啟發他的創作,例如著名的「鳴路波」(L'Hourloupe)系列(圖2)。「鳴路波」是杜布菲自創文字,影射莫泊桑以精神瘋狂為主題的小說《心魔》(Le Horla)。據杜布菲所言,「鳴路波」是對日常性的質疑。這種質疑表現在畫布上,就成為了有如幻像般歪曲扭動的塊狀圖案。
杜布菲積極理解「原生藝術」創作者的精神世界,成就嶄新的藝術表現方式。他的藝術實踐建基於長時間的研究和觀察,反觀草間彌生的創作力量則發源於她的親身經歷。她把無序、非理性、沒有邏輯可言的幻覺經驗發展成系統的美學語言,而其中的關鍵便是藝術家稱為「自我消融」的創作方法:「一直做,一直做,連綿不絕地做,把自己融進這些表現物裡面,這就是我所謂的『消融』,意思是『讓自己的形體消融』。」她把出現在幻覺中的圓點延伸至現實,透過在《雲的思考》的畫布上反覆繪畫,將自己融入當中,找回精神上的平衡。畫中圓點經過大小和排列方向的變化組成層層重疊的迴圈,在觀者眼前不斷堆疊交錯,彷彿是個巨形的無限延伸空間,草間彌生強烈的潛意識透過圖像來暗示觀眾,將觀者拉進這片令人目眩的神秘世界,體會藝術家追求的「自我消融」,經歷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這也許會令人聯想到歐普藝術的幻覺效果(圖3)。歐普藝術用嚴謹的科學設計來組合形狀與色彩,刺激觀者的視覺。然而,草間彌生的藝術並不是一種精準的計算,而是心緒的結晶。
《雲的思考》的條狀結構由無數大大小小的圓點組成,邊緣彎曲不平,讓人聯想起在顯微鏡下正在蠕動的細胞,彷如正在永無止境地增生分裂,正好連結雲卷雲舒,雲朵形態無從捉摸的特質。在她的早期畫作裡,便能找到將自然景物以微生物形態呈現的例子(圖4)。在草間彌生的眼中,這些細小的圓點同時象徵無邊無際的宇宙。她曾言:「我有一個心願,希望自己能夠掌控這些圓點,從自己的位置,度量宇宙的無限。宇宙的奧秘究竟有多深?無限在宇宙的盡頭是否還是無限?」,「在整個字宙成千上萬的星體之中,我們的地球只是其中一個圓點。當我們把自然與身體融入圓點當中,便能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與草間彌生同期的普普藝術家羅伊‧利希滕斯坦同樣在畫作中加入大量被放大的圓點,靈感來自網版印刷,這種重覆是機械式而不帶感情的。相反,草間彌生不盡完美的手繪感使《雲的思考》裡每個圓點都散發另類的生命力,吸引人去逐一細看。她從圓點出發,將對個體、大自然以及宇宙的深思凝聚在《雲的思考》之中。
草間彌生向來對時裝深感興趣,近年來,她時常在與自己的作品一起拍照時,穿上同樣圖案的衣裳,與畫作合而為一。事實上,她曾於1968年代創立個人品牌,不單擁有自己的店面,Bloomingdale百貨公司更曾設立名為「Kusama Conrner」的專櫃販售這些前衛服飾。事隔四十多年,草間彌生的圓點以前所未見的規模進佔時尚世界。當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在2012年為舉辦大型草間彌生回顧展之際,國際知名品牌路易威登與她合作推出一系列時尚精品。當時的藝術總監馬克.雅各布斯是名藝術愛好者,他被草間彌生澎拜的創造力深深打動,除了收藏她的作品外,更決意邀請她合作:「[⋯]我認為路易威登的花押圖案與草間的圓點一樣永無休止,卻從不過時,歷久彌新。」可見,草間彌生的圓點魅力不只限於傳統藝術媒介之內,更與生活及流行文化接軌,就連鬧市中的建築物─品牌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的旗艋店也被草間彌生「消融」,與《雲的思考》相似的黑白圓點彷如藤蔓般攀上外牆,蔚為奇觀。
草間彌生的圓點面世已逾半世紀,以現今的目光來看仍然前衛大膽。《雲的思考》不但充份展現她的才華,也是一首洋溢熱情的生命之詩。
1這裡所指的為安迪.沃荷在1966年4月6日至27日於Leo Castelli Gallery舉辦的「Wallpaper and Clouds」展覽。展場圖片可見《Yayoi Kusama》(Phaidon Press,2000年),第56頁。
她於1959年在布拉塔畫廊舉辦個展,憑「無限之網」系列在紐約藝壇聲名大噪。草間彌生極具原創性的風格獲得許多認可,相繼與安迪.沃荷和唐納.賈德等結為至交。賈德在草間的首次紐約個展便已經購藏她的作品,曾言:「這種表現技巧已經超越屬於東方還是西方這種文化性的質疑,它結合了雙方的特色。[⋯]但那絕對不是風格的拼湊,而是草間自己累積出來的味道。」
1963年,草間彌生首次發表裝置作品,她以密密麻麻的白色突起物覆蓋一艘十公尺長的小船,周遭的天花板與牆壁貼滿九百九十九張這艘船的攝影海報(圖1),營造令人暈眩出神的空間。展覽名為「千舟連翩」,為裝置藝術的展示方式帶來新氣象,據草間彌生在自傳中回憶道:
「幾年後,沃荷1發表了一個作品,用絹版印刷的牛頭海報把李奧.卡斯帖利畫廊的天花板和一個牆全部貼滿,明顯就是在重覆或者是模仿我在『千舟連翩』展使用的手法。」
在旅居美國的十六年間,草間彌生的繪畫以「無限的網」系列為起點,奠定以圓點和網格作為個人標誌性的符號。她於七十年代初回流日本後,專注紙本及文學創作。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再度在油畫創作方面迸發全新創作力量。她開始創作尺寸較大的多聯畫,繪畫有機圖像,畫於1991至1992年的《雲的思考》(Lot 6)正正來自這個重要時期。草間以著名的圓點筆觸構築這個迷人的虛幻空間,畫布不留一絲空隙,帶來鋪天蓋地的視覺震撼。
這種獨特的視覺特色其實源於自小困擾草間彌生的幻覺。在1975年回到日本後不久,她自願入往精神病院,並在醫院附近成立工作室繼續創作。她自小時候開始看到如夢似幻的畫面,圓點、網紋及各種各樣的圖案會突然出現,而且不斷在她眼前重覆、增生,把她和周遭事物包圍、湮沒。後來,草間彌生發現當自己重覆繪畫這些圖案,便能驅除幻象帶來的痛苦。非比尋常的經歷啟發草間彌生創造獨一無二的藝術語言。開拓全新的表現方式是從古到今藝術家們永恆的追求。法國藝術家杜布菲曾經因為找不到更顛覆、更創新的繪畫而擱下畫筆。後來他從一群未曾接受藝術教育的精神病人的創作中獲得全新體會,這些作品雖然質樸,卻散發一股完全發自內心,不受任何傳統束縛的強勁力量與情感。他將之稱為「原生藝術」,並展開長達四十多年的探索,不但大量收集和研究精神病患的作品,又走訪各地拜會精神醫師。不僅改變他對藝術的看法,也啟發他的創作,例如著名的「鳴路波」(L'Hourloupe)系列(圖2)。「鳴路波」是杜布菲自創文字,影射莫泊桑以精神瘋狂為主題的小說《心魔》(Le Horla)。據杜布菲所言,「鳴路波」是對日常性的質疑。這種質疑表現在畫布上,就成為了有如幻像般歪曲扭動的塊狀圖案。
杜布菲積極理解「原生藝術」創作者的精神世界,成就嶄新的藝術表現方式。他的藝術實踐建基於長時間的研究和觀察,反觀草間彌生的創作力量則發源於她的親身經歷。她把無序、非理性、沒有邏輯可言的幻覺經驗發展成系統的美學語言,而其中的關鍵便是藝術家稱為「自我消融」的創作方法:「一直做,一直做,連綿不絕地做,把自己融進這些表現物裡面,這就是我所謂的『消融』,意思是『讓自己的形體消融』。」她把出現在幻覺中的圓點延伸至現實,透過在《雲的思考》的畫布上反覆繪畫,將自己融入當中,找回精神上的平衡。畫中圓點經過大小和排列方向的變化組成層層重疊的迴圈,在觀者眼前不斷堆疊交錯,彷彿是個巨形的無限延伸空間,草間彌生強烈的潛意識透過圖像來暗示觀眾,將觀者拉進這片令人目眩的神秘世界,體會藝術家追求的「自我消融」,經歷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這也許會令人聯想到歐普藝術的幻覺效果(圖3)。歐普藝術用嚴謹的科學設計來組合形狀與色彩,刺激觀者的視覺。然而,草間彌生的藝術並不是一種精準的計算,而是心緒的結晶。
《雲的思考》的條狀結構由無數大大小小的圓點組成,邊緣彎曲不平,讓人聯想起在顯微鏡下正在蠕動的細胞,彷如正在永無止境地增生分裂,正好連結雲卷雲舒,雲朵形態無從捉摸的特質。在她的早期畫作裡,便能找到將自然景物以微生物形態呈現的例子(圖4)。在草間彌生的眼中,這些細小的圓點同時象徵無邊無際的宇宙。她曾言:「我有一個心願,希望自己能夠掌控這些圓點,從自己的位置,度量宇宙的無限。宇宙的奧秘究竟有多深?無限在宇宙的盡頭是否還是無限?」,「在整個字宙成千上萬的星體之中,我們的地球只是其中一個圓點。當我們把自然與身體融入圓點當中,便能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與草間彌生同期的普普藝術家羅伊‧利希滕斯坦同樣在畫作中加入大量被放大的圓點,靈感來自網版印刷,這種重覆是機械式而不帶感情的。相反,草間彌生不盡完美的手繪感使《雲的思考》裡每個圓點都散發另類的生命力,吸引人去逐一細看。她從圓點出發,將對個體、大自然以及宇宙的深思凝聚在《雲的思考》之中。
草間彌生向來對時裝深感興趣,近年來,她時常在與自己的作品一起拍照時,穿上同樣圖案的衣裳,與畫作合而為一。事實上,她曾於1968年代創立個人品牌,不單擁有自己的店面,Bloomingdale百貨公司更曾設立名為「Kusama Conrner」的專櫃販售這些前衛服飾。事隔四十多年,草間彌生的圓點以前所未見的規模進佔時尚世界。當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在2012年為舉辦大型草間彌生回顧展之際,國際知名品牌路易威登與她合作推出一系列時尚精品。當時的藝術總監馬克.雅各布斯是名藝術愛好者,他被草間彌生澎拜的創造力深深打動,除了收藏她的作品外,更決意邀請她合作:「[⋯]我認為路易威登的花押圖案與草間的圓點一樣永無休止,卻從不過時,歷久彌新。」可見,草間彌生的圓點魅力不只限於傳統藝術媒介之內,更與生活及流行文化接軌,就連鬧市中的建築物─品牌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的旗艋店也被草間彌生「消融」,與《雲的思考》相似的黑白圓點彷如藤蔓般攀上外牆,蔚為奇觀。
草間彌生的圓點面世已逾半世紀,以現今的目光來看仍然前衛大膽。《雲的思考》不但充份展現她的才華,也是一首洋溢熱情的生命之詩。
1這裡所指的為安迪.沃荷在1966年4月6日至27日於Leo Castelli Gallery舉辦的「Wallpaper and Clouds」展覽。展場圖片可見《Yayoi Kusama》(Phaidon Press,2000年),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