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340私人收藏
張大千

敦煌莫高窟初唐畫大士像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四八年作

成交價 港元 50,520,000
估價
港元 15,000,000 – 港元 20,000,000
估價不包括買家酬金。成交總額為下鎚價加以買家酬金及扣除可適用之費用。
Scroll to top
張大千

敦煌莫高窟初唐畫大士像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四八年作

成交價 港元 50,520,000
成交價 港元 50,520,000
細節
張大千
敦煌莫高窟初唐畫大士像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四八年作
題識:燉煌莫高窟初唐畫大士像。橅奉琴齋道兄供養。戊子(1948年)三月,張大千爰。
鈐印:張爰、大千居士
註:簡經綸,字琴齋、號萬石樓主。廣東番禺人。清光緒十四年出生(1888年)。工書、能畫、精篆。浸淫書法篆刻五十年,枯老古拙,上追秦漢。間以甲骨文入印,與用甲骨文集古詩句為聯為詩,天衣無縫。馳名海上,1937年冬赴香港,設䄂海堂,又稱琴齋書舍,教授藝事,他以書法作畫,清澹秀逸,充分表現文人畫氣息。著有千石樓印識、琴齋印留、甲骨集古詩聯、琴齋書畫印合集。
更多詳情
如果旅客隨著北路線從印度進入中國,他將經過龜茲、焉耆、吐魯番或于闐,兩條路線都會在中國西北邊疆重鎮敦煌。因為其重要地理位置,敦煌成為了眾多僧侶的聚集之地。附近的洞穴變成僧侶唸經,互相討論宗教哲學之地。洞中牆壁成為他們繪畫宗教藝術的媒體,而亦因為特殊天氣因素得以保留至今。唐朝期間佛教已經在中國廣泛傳播並因為一些唐代君主的贊助而達到一個高峰。佛教發展亦在唐代變得中國化,並反映在敦煌壁畫中。
張大千在1941年前往敦煌學習與及臨摹佛教壁畫,並對其藝術創作產生了極大的突破。當他1943年離開敦煌後,他開展了一套嶄新繪畫人物的方法亦因此把自己的人物畫推到了極致。在學習敦煌壁畫的過程,張大千特別留意筆法、用色、畫面裏人物衣著與構造,並經過反覆練習提升畫人物畫的技巧。
謝家孝曾寫:「張大千的世界中,敦煌是最重要最輝煌的一章,正如敦煌在文藝歷史中佔著高峰地位,敦煌在張大千個人藝術生命中,也是最結實的一環!」
觀音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關於觀音的經卷早在三世紀便已經翻譯成中文,而到五世紀觀音菩薩已經得到廣泛認識。從唐到宋初,觀音仍然是男性形象出現,並經常留有鬍鬚。在八世紀密宗經典傳入中國後才出現白衣女性形象的觀音。
作於1948年,《敦煌莫高窟初唐畫大士像》中展露出張大千的細緻工筆筆法,節奏性的雙鉤與及強烈的色彩。張大千在每一個身體部位,從手、髮型、臉部表情以衣著服飾。大士像修長的手和手指引導觀者到手中的蓮花。雖然歷史準確性對畫家很重要,張大千憑記憶作畫,所以很有可能包含各種初唐繪畫元素於這幅極具代表性的敦煌初唐大士。

相關文章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