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48年春,當謝景蘭同當時的先生趙無極前往巴黎定居時,自身已是一位風格語彙相當成熟的藝術家。她出生於中國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從小浸淫於文人風雅中,並先後在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修讀女高音。帶著對古典樂作曲及現代舞蹈的興趣與熱忱,她決定前往巴黎進修。但一直到1957年,謝景蘭才給自己取了Lalan的名稱,且開始轉向藝術創作,並在幾年後往回看這段過去,說到:「我發現如果人生中沒有繪畫,我會活不下去的。」(Tang, Ling-yi 與 Pierre Colombel,《水的構成:如蘭的謝景蘭,Hsing Tai出版,台中 )1961年完成的早期作品《無題》,就是在這個氛圍下誕生,從畫面中觀者可看見謝景蘭對藝術的執著及漸趨成熟的藝術眼光。作為一名舞蹈家,她懂得如何運用身軀及四肢的詮釋且表達心中思緒。她追隨國際現代舞壇的領導者瑪莎.葛蘭姆的腳步與信念,在跳舞時藉由身體的律動表達內心深處的潛意識。《無題》不僅展現出謝景蘭那深根柢固的中國書法造詣,從中更可見她善用此抽象語言建構出的多種微妙平衡。圖中那些許生動、如文字般的形狀,其構成的白色筆觸卻同時將涵義掏空,並使之與畫面產生共鳴。謝景蘭在恬靜的藍色基底上,再縝密地蓋上由淺灰與白融合成之色層,進而創造出一個富有詩性的漩渦,將觀者捲進另一個視覺世界。精細構圖中那道戲劇性十足的光,如一道春雷過後的陰雨天空,暗示著重生。藝術家將自身所受的表演藝術訓練,運用在《無題》背後的創作行為中,並如傳統中國畫家般將畫布平攤在地上,用站立姿態作畫。這幅畫作恰如謝景蘭所編的一齣舞蹈,觀者可以在她流暢的姿態動作與如疾風般的渦流中,翩然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