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 BAOSHI (1904-1965)
亞洲私人珍藏
FU BAOSHI (1904-1965)

傅抱石 深山訪友 設色紙本 立軸

細節
傅抱石 深山訪友 設色紙本 立軸
題識:此作藏之敝筐十餘年。蓋抗戰期間在重慶時寫也。 倉卒寄奉。寶超先生即希指教。一九五五年五月廿七日傅抱石南京並記。
鈐印:抱石私印、往往醉後
裱邊鑑藏印:瑞秀樓珍藏書畫之印
出版
出版:《名家翰墨》(傅抱石金剛坡山水 [二] ),(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8月,第102-103頁。 《傅抱石全集》(第二卷),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16-117頁。 《傅抱石精品畫集》,上海古藉出版社, 2004年7月,圖版8。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1937年七七事變後,傅抱石任教的中央大學從南京遷往重慶。不久,國共合作成立政治部第三廳,專事宣傳抗日,郭沫若時任廳長,傅抱石應郭沫若的召喚,全家遷往重慶,居於重慶西郊群山中的金剛坡下的賴家橋。此時期,傅抱石的創作環境和經濟條件都極其艱苦,所謂的「抱石山齋」,不過是租住房東原來堆放雜物的地方,算不上是畫室。在這窄小陰暗的空間,創作時所用的方桌,也只是房東借給全家吃飯之用,必須等家人用膳後才能開始創作,屋內僅有從屋頂透明瓦照進的微弱光線,昏暗不堪。然而許多令人歎服的作品就是這樣創作出來,全神貫注中,筆墨縱橫中,須臾間滿紙煙雲。雖然居住環境簡陋,但傅抱石自己曾說:“畫山水的在四川若沒有感動,實在是辜負了四川的山水⋯⋯以金剛坡為中心周圍數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確是好景說不盡。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隨處都是畫人的粉本。煙籠霧鎖,蒼茫雄奇,這境界是沉緬於東南的人所沒有、所不敢有的。”在這段時間裡,他經常落款“金剛坡下”。長期以來,金剛坡一直被視為傅抱石的藝術聖地,在此期間他融匯傳統而推陳出新,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貌。本幅《深山訪友》即為此時期的代表作。 作品構圖飽滿,崇山峻嶺充塞天地,渾厚堅實,其畫法也一變傳統的各種皴法,以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結構,即為著名的“抱石皴”,此皴法以氣取勢,磅礡多姿,是傅抱石“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看似隨意寫出的雄峻巍峨,使人感受到一種驚心動魄的力量。山間飛瀑流泉,穿山繞石,聲尤在耳。山腳下,兩高士閒庭信步,人物勾勒線條流暢,面目雖只用墨簡單勾出,卻神氣完足,遺世而獨立。人物的活動和對自然山川的描繪融為一體,所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當是如此。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