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我希望人們可以聚焦在繪畫的色彩上,線條上和結構上,而不是畫面所隱含的意義。只有當人們忽略了所謂的意義,他們才能更開放地接受藝術帶來的新感覺。」- 丁乙
中國當代藝術在政治波普、象徵寫實及表現主義以外,另有一批藝術家專注探索抽象主義及其表現形式,丁乙便是這個路向中的重要藝術家之一。早於1993年,丁乙已經與張曉剛、方力鈞及王廣義等,成為首批獲邀出國參展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參加了幾個具里程碑意義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包括意大利的「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及巡迴歐洲展出的「中國前衛藝術展」。在威尼斯雙年展上,他的作品被稱為中國抽象藝術「令人震驚的案例」。到了1994年,他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丁乙抽象藝術個展」,這些都奠定和顯示他為中國當代抽象藝術的代表地位。《十示》(Lot 2432)創作於1996年,藝術家嚴格遵從一種想像的格線,一筆一劃的繪畫上「十」和「X」一中一英的兩個符號,使之交錯成複雜多樣的排列組合,呈現精確的結構感及冷峻的視覺風格。「十」示符號,靈感來自印刷過程中用於確認套色是否精確的坐標細線,「X」則為「十」之延伸和變形。這兩個符號都很純粹,幾乎不帶任何聯想、象徵意義,丁乙以此為他的表現形式,使作品從創作、表現到觀賞的過程都有更多理性成份,同時也引導觀眾思考色彩、線條及結構的純粹表現力量,是對當時流行的象徵、表現主義的一種抗衡,在強調繪畫性、感情表達的主流以外另闢創新的蹊徑。「十」之意義,也類近於蒙特里安(Piet Mondrian)的「+/-」符號或是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彩色圓點,是一種符號性的抽象表現藝術。《十示》同時呈現1996年前後丁乙新發展的一些表現方式。藝術家告別前一階段使用膠帶和直尺等工具繪製「十」示的方式,在《十示》中變為徒手繪畫「十」示符號,線條出現一點彎曲和模糊,更深刻體現了他所謂的「自由中的精確」創作理念,作品也因此呈現出中國傳統書畫勾線白描的創作感受,如丁乙所討論,帶有點「遺跡化」、出土古代「帛書」的感覺。為了更進一步強調這種畫面效果,《十示》的畫布四周都留有空白,線條畫到了主體區域以外,形成布料四周略略的毛邊效果,作品因此更像出土的古代織品或書畫收藏,是丁乙進一步轉換「十」這種符號,使之具備現代西方藝術的抽象表現特質以外,更增一種中國書畫藝術形態的聯想,代表了丁乙在1990年代中期的一個深化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