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XIAOGANG

成交價 港元 6,020,000
估價
港元 5,000,000 – 港元 7,000,000
估價不包括買家酬金。成交總額為下鎚價加以買家酬金及扣除可適用之費用。
Scroll to top
ZHANG XIAOGANG

成交價 港元 6,020,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10年11月27日
成交價 港元 6,020,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10年11月27日
細節
張曉剛
失憶與記憶
油彩 畫布
2003年作
簽名:張曉剛

展覽
2004年3月6-14日「時代的臍帶:張曉剛繪畫 1990 - 2004」 香港藝術學院 香港 中國

出版
2004年《時代的臍帶:張曉剛繪畫》漢雅軒及Galerie Enrico Navarra 香港 中國 (圖版,封面, 第150及152-153頁)

在張曉剛長達20年的藝術生涯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一脈相承的轉化,從早期探討生死的作品,到草原組畫中孤寂的農民,以至《血緣:大家庭》系列,張曉剛逐步深化其藝術概念和主題。《血緣:大家庭》系列中,張曉剛以文革時期的家庭照片為創作元素,以細膩寫實的筆法描繪中國傳統家庭在人前人後的差距,揭示這跨代的秘密和創傷。張曉剛使用單純的色彩,人物的特徵也越來越單一化,強調他想表達的不再是寫實的角色,而是那些彷置身在夢境般的空間裡的人物和他們的內在情感。這樣的創作思維奠定他2000年以後畫作的基礎,其中也包括了《失憶與記憶》系列。其實《血緣:大家庭》系列背後所要探討的是記憶和遺忘之間的關係。官方否定的所謂「政治不正確」的片段恰恰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遺忘怎樣讓我們以為已渡過難關,可是這些被「遺忘」的經驗依舊影響我們的行為、選擇、和命運。

《失憶與記憶》(Lot 1041)是此系列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畫,也是2004年張曉剛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行首個亞洲個人畫展「時代的臍帶」出版圖錄的封面(圖 一)。圖錄的標題及張氏歷年來的作品都傳達出他對於記憶、遺忘、經驗的關切,不單是對個人的影響,而是它們怎樣隨著時間、世代變遷而轉化。

肖像畫向來是張曉剛創作的核心。1990年代初期,他為自己的親人和朋友畫了一系列肖像畫,其中包括他的哥哥、志同道合的藝術家,以及他的女兒。這些作品中融入了許多象徵性的特色,以突顯角色的精神,超脫了傳統寫實畫的規範。張曉剛在早期的作品中開始運用黃色和紅色作人物膚色,可見他在探索單色的應用,藉以呈現出人物的純真。這些人物大多身在簡樸的室內空間裡,有時候又像處於監獄一般。張氏的肖像畫保留了傳統寫實的特色,但也是他對人性的單純的主觀表達。以他為毛旭輝所畫的肖像為例,他用不合常理的紅色呈現肌膚,這樣的用色在張曉剛筆下卻恰如其分(圖二)。及後,他繼續在描繪人物上加上黃色、粉紅、紅色,有時甚至以單色描繪整個身體。黃色對中國人來說象徵皇室貴族,表示地位崇高。對張曉剛而言,這個顏色代表靈魂的純淨無瑕。這些色彩塑造了張曉剛的肖像畫風格,把他的作品帶入嶄新的層次,也賦予畫作更深層的意涵。

《失憶與記憶》系列是張曉剛隱喻風格創作中的高峰。參考舊照片作畫強調了他對關切人前與人後不一的思想、記憶與遺忘之間的影響,以及個體與宇宙之間的互動。透過張氏超寫實的技巧,《失憶與記憶》徹底呈現了這些主題。觀者眼前的畫作像是照片,但所看到的畫面、時間和情緒又像是跟照片截然不同。張曉剛描繪的正是他十年前所探索肖像畫中的那份純真。作品中的人物未必是特定的對象,卻象徵某種存在的特質。單單是畫作的標題就充滿了神秘感,耐人尋味,暗示著人性中具有從未開發過的原始領域。

《失憶與記憶》尺幅甚大,長與寬均超過兩米,相比1990年代《血緣:大家庭》系列中大多數的作品還要大。作品中的主體雖只有一個人,而非一個家庭,但是不論是規模或張力都得震撼人心,讓觀者不自覺地鑽進作品中抽象而夢幻的背景。作品中的男子只有臉部特寫,其他相關的情境一律刪除,沒有描繪衣服,也沒有描繪他出身的家庭背景;張曉剛甚至沒有交代他的身體,臉部的特徵也僅止於下巴到額頭間。延續《血緣:大家庭》系列中不同層次的灰色背景,畫作讓人聯想到一般商業照相館的布幕背景,喚起觀者對前作的記憶,也象徵藝術家風格的傳承。

人物的眼睛半開半閉,嘴巴微張,上排兩顆潔白的牙齒露出,突顯出他的青澀,以及這年紀獨有的純真。光線灑在他的半邊臉上,另外半邊陰影明顯突兀,眼睛下方的影子似乎暗示著他所窺探的方向。我們無法判斷他是否意識清晰,不知道畫作中的主角是否注意到什麼事物,究竟是正在喘氣,還是處於半夢半醒之間?作品以照片的架構呈現,讓人聯想到真實相片中恍惚的時刻:人物或許還沒準備妥當,還沒擺好姿勢,卻在一瞬之間被拍下了,這樣的呈現手法或許比傳統的肖像畫更加真實。作品中的人物沒有任何防備,單純不造作,思緒分不清是混沌或清醒。超寫實的光線描繪承襲了他早期的手法,卻展現和《血緣:大家庭》系列不同的意涵,不光只寫實的呈現照在物體表面的光芒。它既像是皮膚本身的白皙膚色,又像是灑落在人物臉上的光。這樣的光影為畫作強烈的張力帶來些許緩和,讓觀者和畫中的人物一起享受片刻喘息,也象徵掙脫枷鎖的希望。

張曉剛的作品一再回歸記憶與意識的主題,探討來自家庭的記憶與經驗,如何像家族特徵一樣,遺傳到下一代。《失憶與記憶》不論就情感層面或是畫作本身來看,都是藝術家探討這個議題的巔峰之作。張曉剛擅長以家庭為題材,探討個人經驗與個性如何形成。這幅作品再次帶領觀者思考個人的意義,描繪出個人的單純、脆弱、靈性、情感與經驗。2004年「時代的臍帶」展覽期間,策展人張頌仁曾貼切的評論張曉剛的作品:「張曉剛之所以成功,在於他勇於摸索敏感的灰色地帶,在二元對立的框架外找尋新的可能。他的作品訴說著家庭中流傳已久、卻被人們壓抑的秘密。《血緣:大家庭》和《失憶與記憶》系列反映出家庭和國家之間長期的衝突,探討忠誠的矛盾,以及有待療癒的傷口。藝術家彷彿從照相館裡攝影鏡頭的角度,展現歷史深沉的影響;照相館裡的人往往就像人質,在鏡頭前得不茍言笑,不得動彈。大家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世人,努力為未來創造記憶,並把片刻的回憶化為永恆。定格的那一瞬間彷彿介於過去與未來之間,片刻的畫面被保留了下來,照片中的人物在那一刻彼此有了聯結。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一種難以言喻的體悟:他們彼此間彷彿藏著秘密,藏著共同的傷痛;我們不了解這傷痛是什麼,不過藝術家認為,觀者應該也了解這樣的傷痛,因為我們來自一樣的民族背景。這或許就是張曉剛對於當代藝術的貢獻:他把眾所皆知的共同歷史用經典的畫作表達出來,並且隱喻了歷史上共通的複雜情感」。《血緣:大家庭》系的畫作把文革時期中國傳統家庭裡最隱蔽的經驗與情感公諸於世,透過《失憶與記憶》我們終於可看到這份複雜的情感。
出版
Hanart TZ Gallery and Galerie Enrico Navarra, Umbilical Cord of History: Paintings by Zhang Xiaogang, Hong Kong, China, 2004. (illustrated, cover, pp. 150 & 152-153).
展覽
Hong Kong, China, Hong Kong Arts Centre, Umbilical Cord of History: Paintings by Zhang Xiaogang 1990 to 2004, 6-14 March, 2004.

拍品專文

相關文章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及中國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