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XIAOGANG

成交價 港元 7,220,000
估價
港元 6,000,000 – 港元 8,000,000
估價不包括買家酬金。成交總額為下鎚價加以買家酬金及扣除可適用之費用。
Scroll to top
ZHANG XIAOGANG

成交價 港元 7,220,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10年11月27日
成交價 港元 7,220,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10年11月27日
細節
張曉剛
血緣 - 大家庭︰同志
油彩 畫布
1999年作
簽名︰張曉剛 Zhang Xiaogang

來源
中國 上海 香格納畫廊
瑞士 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藏家

在張曉剛的繪畫生涯中出現的重大突破不論是在提煉和擴大繪畫的工具、技巧、象徵和思想方面,往往也是個人經歷及內省的延續。從80年代初期到中期,張曉剛在畢業後的最初幾年,經歷中國「文化熱」高峰時期,慢慢發現了自己的繪畫表達方式,並從昏暗、極度個人的《草原》系列畫作中日益轉移到超現實主義油畫,為自己最親近人的畫像。通過整個80年代,我們可以看到他技法的發展變化,以及他在技術、形象和主題方面的精進。在1989年6月天安門事件後,張曉剛再一次進入一個強烈的個人藝術反省時期,而這時期最終產生了他最被認可、最有個人風格的作品—他的《血緣:大家庭系列》。

在他與藝術家密友毛旭輝1988年的書信中,張曉剛寫到:「我們的生活建立在藝術上,這是我們認為生命中最高和最有價值的體系。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一種莊重,一種人格化的責任……若不是因為這份堅定和認真,在整個社會向我們鎖上大門之時,在我們最艱難的日子裡,我們也不會容忍至充滿淚水。」

從這篇書信中,我們不僅看到張氏對自己作為局外人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看到一種他要將內心激情和狂熱以更高形式表現出來的責任,是一種對自己也是對全世界的責任。天安門事件後,張曉剛有一種強烈的感受,不僅是責任,也是一種徒勞和無用之感。他感到自己採用的藝術語言和風格已不足以解決這個國家所面臨的新挑戰。此時,他在1990年代遊歷歐洲,參觀很多重要博物館,尋找他長久以來研究的畫作,開始質疑自己與這些藝術家的精神聯繫。他感到這些藝術家的想法與技巧並不為他所用,因此他需要發展出新的藝術創作方向,以明確表達中國和他這一代人的精神性格。

張曉剛非凡的《血緣:大家庭系列》因而誕生,這一系列是他的作品中最廣受認同,同時顯示了他成熟的融合了個人觀點、經歷和表達中國特性及處境的畫面。跟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傷痕藝術家不同,張曉剛回溯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中的形象和經驗,來表達當代的現實情況,通過採用當時傳統的全家福照相,來探索這種集體經驗背後人們的心理特徵。他的想法在某種意義上完全是他自己的經驗表達-家庭義務和責任的質疑,繼承的命運和性格,記憶、經驗和歷史的本質-一一通過畫面道出整個社會大群體的創傷。為了永久延續革命,毛主席暫停公立學校,給予他年輕的追隨者-紅衛兵權力,作為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領導者,鼓勵他們對任何形式的「倒退」和揭示社會各階層政治不正確的狀況。隨之而來的往往是痛苦而不可預料的政治運動,公眾和個人的羞辱摧毀了社會和家庭,被視為「知識份子」的家庭受苦最多。

這一系列刻畫三至四個成員的中國家庭,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有時只是單一個人物。在這幅1999年的大幅肖像畫中,張曉剛引人注意地描畫了一個處在青春期、年輕的男孩形象。他穿戴著當時標準而樸實的帽子和外套,帽子對他來說有點大。張氏再借鑒當時照相館家庭式照相和官方身份證件照相中的典型式樣,這一貫的風格使該畫作充滿固有的懷舊情緒。張曉剛運用有限明亮度的灰色強調出這種感覺。他曾表示:「灰色給人一種與現實無關的感覺,一種過去的感覺。灰色表達我個人的情緒,也體現了我的氣質。這樣疏離的氣氛也能喚起一種夢境的感覺」。

照相的形式在這裡進一步喚起懷舊和失落感。觀者感覺到他們正在回顧歷史,觀察畫中那些生活在急遽動盪中社會的人們,通過精心細節的描畫,張曉剛突出了這一嚴肅莊重的氣氛。「血緣」這一題目是指藝術家與照相寫實主義的決裂,畫中將每一個人連接起來的腱狀細線,象徵著人出生在一個充滿包袱和義務而連續不斷的的體系,尤其是在傳統「儒家」模式的中國家庭中。畫中人物的眼睛略有內斜,而且過黑,幾乎分不清虹膜和瞳孔。他飄浮的目光表現出受驚或空洞分離的情緒。張曉剛進一步增加了一個紅色光斑在人物上,看上去像多年舊照的痕跡。在他的手中,這些謹慎刻意的「不完美」成為自身經歷的身體證明,刻入了肌膚,彷彿成為自己的基因密碼。藝術家故意減少了人物肖像和特徵的細節描畫,給他們一致的感覺,並提高了他所選擇的象徵意義。他曾說:「在這個重新修飾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施加了每個人都能從我的作品中看到的『繪畫效果』,比如我對顏色和筆法的關注-帶著最大的嚴謹性,只留下一段被模糊和迷茫詮釋的歷史和生命片段,一個個靈魂迫於大眾標準化的壓力而掙扎,臉上的表情平靜如水其實心裡洶湧波瀾,這幾代人都反覆經歷著這種生活在矛盾中的模糊命運。」(漢雅軒畫廊,2004年)

最早期的《血緣》系列畫作偶爾還有特定的人物 — 好像張曉剛自己的父親或母親,或者以自己「百日」嬰兒照為基礎。但隨著張氏開始昇華自己的主題和意象,這一系列日益變成特殊與普及、實在與概念關係之間的映射。該系列的第二個畫題也參照文化大革命,在那段混亂的時期整個國家被界定為一個「大家庭」,這種意識形態往往與傳統中國家庭所信奉的責任和義務不符。但對張曉剛來說,當時的環境和挑戰放大了存在的固有矛盾,他們表達了那一代的特徵,但也是中國社會持續的挑戰。張曉剛曾說:「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家庭,我們必須學會面對我們所有的血緣關係:家庭的血緣,社會的血緣,文化的血緣,都是不可避免的集體。在這個『家』 我們發現集中著這麼多的個人主義和親密關係,我們彼此約束,我們彼此消滅,我們也彼此依賴著」。(《失憶與記憶》,新東城出版社,北京,中國,2003年,第17頁)。張氏的肖像不只是形似主題,更是對他命運和未來的預示。同時,通過藝術家的精心細節描畫和意指—標題、文化、個人和歷史暗示,以及所畫人物本身穿著與自己孩童年齡不符的制服和帽子。在即將發生重大變化的國家中,張曉剛創造了一個強而有力、個人化、以及大眾的形象。
來源
ShanghArt Gallery, Shanghai, China
Private Collection, Switzerland
Acquired from the above by the present owner

拍品專文

相關文章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及中國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