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perty from a Private European Colle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ZENG FANZHI

成交價 港元 30,900,000
估價
港元 12,000,000 – 港元 18,000,000
估價不包括買家酬金。成交總額為下鎚價加以買家酬金及扣除可適用之費用。
Scroll to top
ZENG FANZHI

成交價 港元 30,900,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10年11月27日
成交價 港元 30,900,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10年11月27日
細節
曾梵志
面具系列
油彩 畫布
1996年作
簽名︰曾梵志

來源
歐洲藏家—中國當代藝術私人收藏
現藏者約於1997年購自藝術家本人

展覽
1996年12月31日-1997年1月3日「首屆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1996-1997」中國美術館 北京 中國

出版
1996年《首屆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1996-1997》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 廣州 中國 (圖版,第77頁)
2003年《我‧我們:曾梵志的繪畫 - 1991-2003》湖北美術出版社 武漢 中國 (圖版,第15頁)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及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當代藝術創作在新社會的帶動下展開了新的一頁。自1980年代,藝術創意源源不絕地注入每個角落。新一代學院出身的藝術家擺脫共產意識形態及藝術作為政治宣傳的枷鎖。年輕藝術家開始接觸新的藝術語言、創作技巧及理論,繼而與自身的理念、創意融、轉化。中國的文化界正繼續朝這個方向發展,在傳統藝術創作中注入新的主題、新的觀點,也為當代藝術家開拓前所未有的嶄新視野。

1980及1990年代,中國藝術家紛紛擺脫傳統學院傳授的訓練,力圖以創新風格及手法,開拓新的藝術領域,表現毛澤東以後的急速現代化新中國社會。藝術家既受到西方當代藝術的新資訊及新視野的啟發,又結合在中國二十世紀生活的主觀體驗。藝術學院的嚴格訓練、文化大革命的特殊環境,以及後來現代化、全球化、經濟發展的急速步伐,皆為中國近代藝術史埋下一個伏線。當時有遠見的策展人像是栗憲庭、高名潞、張頌仁等人洞悉這類型藝術的價值,並致力在推崇新的藝術表現方式。當中,外國使節、記者、先知卓見的藝術收藏家紛紛發現其中不可小覷的藝術價值,認為這種實驗性的作品足以定義新時代的中國文化,把中國的藝術創作帶入新的領域。他們看到作品透露無懼的勇,或是幽默風趣,有別於以往的另類畫風,展現出全新的觀點、美學、表現方,這是在以往中國藝術中前所未見的新氣象。

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曾梵志創作於1996年的《面具系列》(Lot 1025) 相當能表現這個藝術新景象。作品先前一直由著名歐洲私人藏家所珍藏。除了收藏曾梵志《面具系列》,此藏家同時收藏方力鈞、尹俊作品,三幅作品 (Lots 1221、1222及1301) 將呈現於本年秋季拍賣。這位收藏家自1990年代初期開始認識中國當代藝術,尤其對方力鈞印象最為深刻。當時方力鈞的作品通過各大畫廊和美術館展覽輾轉流入歐洲。其作品大膽前衛,充滿原創性和與眾不同的個人觀點、繪圖結構,豐富的畫作中具有特殊的幽默感、發人深省的象徵符號,讓這位收藏家大為驚嘆。相比西方風格,這些東方的作品宛如一道清流,由內而外都散發著獨特的氣質。收藏家深為之感動,於是前往中國搜購,大力支持這位新生代藝術家。這將近三十年的收藏經驗,原本簡單的藝術交流,演變成對中國藝術的熱愛。此收藏系列中的創意、特色,奠定了中國當代前衛派的根基,也記載了中國藝術風格的演化。

曾梵志《面具系列》在整個系列中格外突出,作品於1990年代末期完成後不久,便獲收藏家的垂青一直珍藏至今。隨著改革開放政策,中國各主要城市逐步邁開現代化,曾梵志通過藝術創作巧妙地詮釋這急速變遷的中國。大多數觀者或許期待從作品中窺視中國的當代民生,可是畫中呈現的是藝術家深層的個人感受,也是作品的震撼力所在。他曾說:「我的內心深處有一股力量,它感動著我,無法平息。我會竭盡所能將它表達出來以獲得解脫。這股感覺難以控制,是我畫作的靈感來源。」這股無法駕馭的力量驅使曾梵志創造了《面具》系列,因此這一系列作品情感洋溢、震撼感官、滲透心靈。藝術家透過繪畫表達內在的騷動,也探討當代中國如何面對舖天蓋地而來的轉變。曾梵志出生成長於武漢,居所與醫院為鄰,從小就看遍了生老病死,也了解生命的脆弱無,因此他的早期作品常常探討人類身心所受的苦難。1993年,他從武漢遷到北京,創作焦點逐步轉移到都會生活,探討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緊張和壓力,形成新的藝術風格。此畫作中的三位男子都穿著潔白優雅的麻質西裝,看似富有且悠閒,其中兩位坐在板凳兩端,另外一位裝腔作勢的站在他們身後。三人衣著相仿,姿勢和位置彷彿經過精心安排,就像在拍攝團體照一樣。每個人物好像在凝望著觀者,竭盡所能爭取觀者認同。板凳上的兩位男子坐姿一派輕鬆,其中一個看似憂鬱,另一個外向大方,咧嘴大笑。儘管如此,兩位男子其實都不如表面看起來悠哉 — 過度鮮豔的唇色和誇張的表情都顯示他有所顧忌,肢體動作略顯僵硬。巨大的手臂上青筋暴露,更暗指他們內心對於自己和彼此的不。畫作後方的男子是最急切需要別人的肯定,他的姿態造作,急欲引人注目,卻作輕鬆優雅,可惜破綻百出。他的腳消失在板凳後方,站都站不穩,雙手撫摸自己,彷彿在壓抑本性;臉上的面具畫著小丑般的笑臉,卻看不出面具下真正的表情。曾梵志透過畫作諷刺這個充斥商業廣告與消費主義的現代社會,儘管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流動越來越頻繁,身處其中的個人卻彼此疏離。儘管人們積極呈現出最完美的一面,過度的裝模作樣只會讓人與人漸行漸遠。

作品的背景採用土黃色,不自然的色彩和三人故作輕鬆的姿態顯得格格不入,更增添了構圖的衝突感,突顯出面具下不為人知的澎湃情感。三人不同的動作、刻意的排列,暗示他們正在拍攝團體照。他們在面對相機鏡頭時,眼光看著同一點,也就是觀者的雙眼,這意味他們詫識有人在觀察或拍攝他們,因此他們刻意呈現出自認為最美好的一面。 曾梵志自述: 「所有的人類都傾向於展現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像是拍照時姿勢會受影響,會刻意擺出都會人的從容神態。」

《面具》系列作品大多色彩鮮麗,構圖精緻,畫中的人通常只有一個人,兩人作品並不多,而這幅三人的作品更是極為罕見,也更具有收藏價值。除了是三人構圖的的特色,畫作背景上看似毛筆字的草書,也值得我們關注。背景上的三個中國字凌亂潦草,像是牆壁上的塗鴉,難以辨識。每一個字似乎對應其中一人,彷彿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姓氏佔據背景的部分空間,這也暗示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難肯定自己的身份,越來越難獲得別人的認同;人們只能用這種激進的手段,讓別人認識自己。其實曾梵志曾經解釋這些符號的意義,這些符號代表了他當時相當個人的想法,側面隱喻人們的內心世界是相當私密的。此外,我們也可以在作品土黃色的背景中,隱約看到藝術家試畫的筆跡,一窺他原本擬訂的草圖。觀者得以近距離看見曾梵志內心那股「難以控制的力」,那股驅動他創作的內在感動,因此這幅作品堪稱獨一無二。曾梵志認為,在他
所受的藝術訓練裡,影響他最深的是通過技巧表達情緒,他表示:「最大的得著是學到用線條、顏色、形狀,去表達我對一個題目的感想。我學會把情感投射到畫中的形象,而非單純地把物件如實繪畫出來。」曾梵志表示,馬克斯.貝克曼、法蘭西斯.培根等表現主義畫家 (圖一及二) 對他有深刻的影響,因此作品中常常充斥表現主義風格,《醫院》、《肉》、以及《面具》系列中人物的肌膚處理就是表現主義的手法 (圖三)。有別於培根慣用鮮艷華麗的色彩和繪畫技巧呈現人類的處境,曾梵志則在看似冷靜的人物身上,畫上不合常理的大手、青筋暴露的肌膚,暗示對內心慾望的壓抑。在西方繪畫影響之下,曾梵志不斷透過作品探討人類心理層面的議題,用衝突性的主題、媒材、色彩,呈現內在掙扎。鮮紅色的肌膚和光滑柔亮的衣服並置下,呈現出衝突的對比,同時
也突顯出背景色彩的格格不入。曾梵志的畫風還是以東方美學為基礎,從他筆下人物的衣著就可以看出端倪。他對男子衣著的線條描繪迂迴細膩,這樣的特色明顯受到中國的書法和水墨畫影響。

畫作中的三個人物為了吸引觀者,各自積極展現自我,擺出造作、笨拙的姿態,他們的動作、排列經過曾梵志深思熟慮後的精心安排,用隱喻的方式呈現當代生活巨大的壓力,諷刺人類必須適應難以捉摸的社會制度。曾梵志筆下的三位人物雖然看似團隊,其實彼此陌生疏離,沒有任何連結與互動。他們難以融入的社會的結構,只好自我欺騙、自我陶醉。雖然三人並列在一塊,造作的姿態更突顯出人與人之間的孤立、無助。
粗糙的膚質和笨拙的大手掌成了人物最大的特色,卻和他們想表達的輕鬆優雅一點都不搭調。面具遮蔽了他們真正的臉部表情,無法猜透隱藏的心境,也讓觀者忽略了他們處心積慮以予人完美的印象。曾梵志顛覆了傳統肖像畫的原,掩蓋了臉部特徵以及最重要的靈魂之窗-眼睛,只讓觀者看到他們最膚淺的外表,看不到內在的狀態。不過,正因為三位人物只願意呈現出膚淺的外表,也
讓觀者看到他們內心的恐慌與自卑。不論畫面結構、三人間緊張尷尬的張力,以及背景上難以辨識的草書,都讓我們得以窺伺藝術家的內心世界,這是其他作品中前所未見的特色,因此這幅作品堪稱《面具》系列的顛峰之作,不僅展現出曾梵志的美學風格,更讓觀者體悟到他內心的澎湃,以及對社會的反思。
來源
Acquired directly from the artist by the present owner circa 1997
出版
Ning Nan Arts Publishing Co., The First Academic Exhibi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1996-1997, exh. cat., Guangzhou, China, 1996 (illustrated, p. 77).
Hubei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I/We: The Painting of Zeng Fanzhi - 1991-2003, Wuhan, China, 2003 (illustrated, p. 15).
展覽
Beijing, China, China National Art Gallery, The First Academic Exhibi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1996-1997, 31 December 1996-3 January 1997.

拍品專文

相關文章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及中國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