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GUANZHONG

成交價 港元 14,100,000
估價
港元 9,000,000 – 港元 12,000,000
估價不包括買家酬金。成交總額為下鎚價加以買家酬金及扣除可適用之費用。
Scroll to top
WU GUANZHONG

成交價 港元 14,100,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10年11月27日
成交價 港元 14,100,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10年11月27日
細節
吳冠中
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
油彩 畫布
1975年作
簽名︰荼
吳冠中 一九七五年 御花園

來源
1998年10月25日 佳士得香港 編號12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2003年《生命的風景 I - 吳冠中藝術專集》三聯書店 北京 中國 (圖版,第110-111頁)
2007年《吳冠中全集》第二卷 水天中等編 湖南美術出版社 長沙 中國 (圖版,第296-297頁)
2008年《吳冠中畫集︰下卷》江西美術出版社 北京 中國 (圖版,第295頁)

如果要研究吳冠中的藝術探索歷程,1970年則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和轉折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作品可作為他的創作要旨的來源,幫助我們理解他的藝術價值和發展脈絡。在這個時期他的表現形式有明顯的突破和邁進,由具象轉變為過渡至半抽象在表現「形象」的同時,也呈現出具象風景隱含的幾何、色彩美。創作於1975年的《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恰好是這個轉折歷程中一個深具代表意義的縮影,作品在色彩表現、構圖方式出現更多主觀的創造,除了在追求寫實形式以外,也塑造了一種視覺美感。於是作品在「具象」與「抽象」、「真像」和「真美」兩個層面上,呈現了極為圓熟、具個人風格的融合。作品所摹寫的「故宮」、「白皮松」主題,在70年代多次出現,就藝術家而言另有特別意義。

B1970年代以「故宮白皮松」為主題的作品

於1960年代中期的文革期間,吳冠中的藝術創作曾一度中斷,直到1972年才漸漸恢復。生活的磨難固然造成畫家心中的壓抑和苦悶,但也給予吳冠中很好的機會去沉澱、思考他的創作。所以當吳冠中在1972-73年重拾畫筆,不像同年齡的許多畫家那樣需要一個恢復期,相反的,他的創作力是一觸即發、源源不絕,產量豐碩。特別是吳冠中在1973年定居北京以後,創作環境有很大的改善,於是一批優秀的作品也隨之而生。吳冠中當時居於北海公園附近,常會出外散步,觀賞園林景觀,尋找與提煉繪畫的素材。北海公園毗鄰故宮御花園、景山公園等;向西走,最近的有紫竹橋和紫竹院公園,後來都一成了吳冠中筆下風景。但眾多風景景觀之中,描繪得最生動多變還是故宮和園裡的白皮松,反映了這個主題在吳冠中創作思考中的重要性。1975年一年間,吳冠中接連畫了三幅以「故宮白皮松」為題的油畫,1976年再添一幅。《御花園 一 故宮白皮松》一作在《吳冠中全集》被標示為《故宮白皮松(二)》,與《故宮白皮松(一)》(圖一)及《故宮白皮松(三)》(圖二),並視為一系列同樣主題,不同的表現手法。由於這幅油畫背面另附有畫家簽字與標題,題為「御花園」,故綜合《全集》及畫背標題,取名《御花園 一 故宮白皮松》,以茲識別。

近焦構圖、仰觀視點

饒有意味的是,把《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故宮白皮松(一)》和《故宮白皮松(三)》三幅組畫並排一起時,這三張畫的差異點,尤其是構圖方式,特別明顯。三幅作品都採用了吳冠中最喜愛的「前樹後屋」構圖方式,但尤以本次佳士得拍賣中的《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一作最為繁密和奇峻。畫面不單把白皮松的主樹幹和支椏置於在畫面中心,也就是前景,使白皮松佔據了大部份畫面。作品還採取截取局部、近焦的方式來突顯白皮松及山石巖的紋理,使得山石頂屋簷飛揚的御景亭被壓縮至畫面的邊緣。樹和石佔據了整個畫面,突顯了一種雄偉挺拔之氣勢,緊湊險峻的畫面氣氛,而這些特點都是其他兩張作品所沒有的。更出人意外的是,作品採取了一種非常獨特的仰觀視點來描寫,而不是這個時期常會採用的平遠視角。於是整個景觀顯得傾斜、巍峨,山石巖有了蜿蜒攀升之勢態,而御景亭也有了居高臨下、俯視一切的氣派。在三幅作品之中,此幅《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的景觀最為近焦,卻又包含最為挺拔雄奇的氣勢;在視覺美感的角度來看,畫面的平衡效果更為強烈。白皮松、山石嶽和御景亭幾乎填滿了整個畫面,天空留白的部份只在樹梢枝椏間透現。但正因為樹幹延伸至畫邊,枝椏生機煥發的挺立、延伸,使得御景亭的飛揚屋簷恰如其份地顯示出來,讓畫面的空間感反而向外延伸,造成山後有山、亭後另有風光的空間想像。所以,這個作品包含了相互對立的元素,又很微妙而合理的結合在一起︰寫的是近景,但同時暗示了遠景;局部細密的紋理而又不流於狹隘景觀,反能展現出一種雄奇挺拔的懾人氣勢出來。各個元素之間達到緊密的空間分割和結構關係,便是畫家所言「不浪費畫面的方寸之地」,有特別強烈的結構美感和細密心思,是這個時期所少見的。

由自然物象提煉出幾何美感

截取局部、誇張放大的構圖方式大量出現在吳冠中的70年代創作中,是藝術家由具象過渡至抽象表現的重要表徵。《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把局部誇張放大,觀賞的焦點鎖定在白皮松和山石層的凹凸肌理、嶙峋質感,但與此同時,觀賞者也更注意到棕、灰、黑、白等色彩的微妙轉換;點、染、皴、擦等筆觸的交相輻輳。

「御花園內多白皮松、富貴之松、皇家之松,並享有年俸。而我見到的是斑點之美,山石與枝幹的襯托,克利有同感否? 」

「我愛白皮松,愛其軀體豐滿的量感美,愛其枝幹的扭曲美,愛其通體色點的斑駁美。」– 摘自藝術家自述 《吳冠中畫集》1990年

白皮松樹幹皮呈不規則片狀脫落,形成白褐相間的斑鱗狀,極其美觀。樹幹秀麗挺拔,岩石叢中,松根部突兀,錯綜盤亙,巍巍壯觀。這些特質都具備了色彩、線條的幾何美感,吳冠中從自然物象提煉出線條和色彩,在寫景的同時,也突顯這些幾何和色彩美感。於是交叉蔓延的枝枒化為線的流動、嫩綠新生的樹葉化為點的聚散、樹皮的紋理轉化為斑斕可愛的棕調、灰調的色彩塊面,賦予風景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和生機。色彩、線條一一躍升為畫面的主角,以自身獨立的美感烙印於觀賞者心中。白皮松和山石巖在吳冠中形式美的詮釋下,成為具有視覺感染力的獨特意象,傳達一種美感的體驗,作品也因此由「模擬 一真像」躍升到「創造 一 真美」的藝術層次。

吳冠中一改以往常用的大面積皴擦的筆法,變為運用短小、快速點染的筆觸,所以即使是以單一棕色、黑、灰為主調,藉著不斷、頻繁變化的筆觸,微量冷、暖色調的增刪,使得山石巖出現了層次豐富的細微變化,呈現了以往作品中不常見的緊湊綿密的節奏、明快生動的氛圍。筆觸的變化十分豐富,節奏跌宕,充滿觀賞的趣味。從不同角度和方向皴擦,留下或高、或低、或橫、或斜、或曲、或直、或迂迴的棕、黑色塊面,塊面之間的組合順應山巖的起伏層次,表現出陰影和立體感;筆觸的組合和牽引關係,層次細膩,充滿節奏感,充份印證吳冠中所論「美就美在鱗次櫛比和參差錯落」的色彩層次及美感,在早期作品中,是極為珍罕的圓熟作品。

樹幹、山石和亭台三者都選用同一色調來描繪,畫面色調同一,卻又是空間層次俐落分明,或歸功於線條的運用。吳冠中從1973年重拾水墨畫創作,進而把水墨線條點滴滲透到油畫創作上。《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即是一例。作品運用了更多粗黑線條作為輪廓線,勾勒松樹樹幹、切割出山石巖的表面肌理及堆疊的量感。線條的運用和密度都比其他兩幅以色面為主的《故宮白皮松》為多。線條揮灑流利,有著中國水墨白描線的順暢感,又表現出中國水墨所沒有的層次感、質量感。線條之粗幼圓轉,細緻靈動,畫面上方錯綜糾結的枝椏表現精彩。

這幅作品中也同時出現了紅、黃、綠的色點,是最早在畫面點綴表現性色點的作品之一。藝術家大膽自由的運用色彩,點染明快準切,點點的斑斕色彩看似漫不經心,其位置卻錯落有致,在灰色調的分布中顯得更為奪目,營造一種獨特的色彩節奏。這些色點的運用基本上不再服膺於寫實、寫景的需要,它們是獨立於主題以外,呈現一種獨立的色彩美感。傳統文人畫講求用色淡雅,但吳冠中卻大膽的把民間穿戴及裝飾住所的「鮮活豔麗」色彩引入油畫創作中,在文人畫的嫻雅溫婉以外,揉合了中國庶民百姓特有的審美情趣。這種色點,屢見於吳冠中往後的創作中,成為他的獨特筆墨形態。1977年,當吳冠中以彩墨重畫這一主題時,色點更為繁密。吳冠中2000年以後的創作,如2001年的《紅葉》(圖三)等,色點更是主導了整個畫面,更為灑脫流俐,樹形完全蛻變為抽象的線條和色點,具象元素褪減而色彩抽象大大增加。把三張作品並置,呈現了一個完整、可追溯的發展脈絡。

《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中融合了抽象、表現性的色彩線條,但同時仍保有較強的具象、敘事元素,具體呈現了故宮御花園的景觀,在這方面又比較貼近於吳冠中前期的風景寫生,說明這幅作品的轉折、兼容並包的特質。作品由白皮松的主題及造型出發,提煉了色彩和線條美感;由白皮松、山石巖及亭台的位置構造了緊湊、奇特的空間美感、色彩層次。形式美感的表現始終沒有偏離風景情韻和松石的視覺形象,兩者更是相互緊扣,充份體現了吳冠中「風箏不斷線」、根植於具象,超越具象,又回歸具象的創作宏旨。

「如作品中絕無抽象,不寫意,那便成了放不上天空的風箏。但當作品完全斷絕了物象與人情的聯繫,風箏便斷了線。我探求不斷線的風箏。」 – 藝術家自述

風景和情境融合為一

在描寫平易近人風景景觀的同時,作品又滲透了藝術家對歷史盛衰、時間的省思,有吳冠中作品比較少見的文學元素,把景觀提升為一個情境、意境。吳冠中曾提及他愛畫樹,「老樹確乎見過不計其數的日日夜夜,但永遠看不到晝夜的終結」。樹木長壽,松樹更是恆年長綠,默默見證著人世的代謝興廢、滄海桑田。故宮內的白皮松昔日既為「宮廷之松,享有過皇家年俸」。可是清主帝業早已煙滅、昔日宮殿也被冠以「故宮」之名,皇家奉養的白皮松,今日四周盡是尋常百
來源
Christie's Hong Kong, 25 October 1998, Lot 12
Acquired from the above by the present owner
出版
Joint Publishing Ltd., The Landscape of Life Vol. I: Wu Guanzhong Album in Art, Beijing, China, 2003 (illustrated, pp. 110-111).
Shui Tianzhong (ed.), Hunan Arts Publishing House, The Complete Works of Wu Guanzhong, Vol. II, Changsha, China, 2007 (illustrated, pp. 296-297).
Jiang Xi Mei Shu Chu Ban She, Wu Guanzhong Volume 2, Beijing, China, 2008 (illustrated, p. 295).

拍品專文

相關文章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及中國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