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G FANZHI

成交價 港元 19,140,000
估價
港元 8,000,000 – 港元 12,000,000
估價不包括買家酬金。成交總額為下鎚價加以買家酬金及扣除可適用之費用。
Scroll to top
ZENG FANZHI

成交價 港元 19,140,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09年11月29日
成交價 港元 19,140,000
拍品終止拍賣: 2009年11月29日
細節
曾梵志
無題 (醫院系列)
油彩 畫布
1994年作
簽名︰曾梵志
展覽:
1994年10月2-10日「美術批評家年度提名展(1994油畫﹞」北京大都會美術中心 北京 中國
1995年3月-4月「曾梵志:假面」漢雅軒 香港
1998年「曾梵志 1993-1998」上海香格納畫廊 上海 中國
2008年10月9日-2009年1月18日「革命在繼續」Saatchi Gallery 倫敦 英國
出版:
1994年《美術批評家年度提名展 (1994油畫﹞》四川美術出版社 四川 中國 (圖版,第106頁)
1995年《曾梵志:假面》漢雅軒 香港 (圖版,第10頁)
1998年《曾梵志 1993-1998》上海香格納畫廊 上海 中國 (圖版,第11頁)
2003年《我‧我們:曾梵志的繪畫 - 1991-2003》湖北美術出版社 武漢 中國 (圖版,第33頁)
2008年《革命在繼續》Saatchi Gallery 倫敦 英國 (圖版,第140-141頁)

新一代中國:存在的境況

中國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紛亂時代,知識及藝術脫離共產主義一成不變的制度,文化界亦經歷翻天覆地的巨變。在往後的幾十年,創意源源不絕注入藝術界的每個範籌。全國年輕一代的藝術家紛紛從學院畢業,擺脫共產形式的宣傳及文化生產制度枷鎖,見識藝術世界裡各式各樣的器具、技巧、哲學,得以與自身的理念及創意融會貫通。中國的文化界繼續朝這方向發展,為傳統藝術注入創新的主題、理念,亦為藝術家開拓前所未有的嶄新視野。

現代化的步伐在中國主要城市加速前進,畫家曾梵志站在這種體驗的前線。他將坦率的情感投射於畫作中,深入觀者思想,預視中國人必要經歷的精神壓力。曾梵志在1990年代中期的「面具」系列是其代表作,充分表現現代城市生活的疏離冷漠、孤立無援,而這正是他早期到現在的創作核心。

曾梵志生於武漢,在湖北美術學院取得學士學位。在這段時間以及早年當專業畫家的時期裡,他要到鄰近的醫院使用公共洗手間。求學時期,他受表現主義藝術家德‧庫寧(圖2)及貝克曼(圖1)的作品啟發,作品充滿表現主義畫風,以心理及存在主義的角度去描繪世俗事物。他每天路經醫院的等候室,生命的苦難與冷漠的政府建築並存,自然而然成為曾梵志早期的靈感泉源。1990年代初,曾梵志創作了首個主要系列,作品充斥著「肉」,畫布各處滿是刺激的紅色,將屠夫的生肉與人體的肉並置在作品內。就像奥爾巴赫及其他藝術家一樣,曾梵志認為通過描繪生肉這一題材,可令他更清楚了解人類的存在及死亡。


「肉」系列之後就是「醫院」系列,作品激昂且雄心勃勃,描繪粗糙及哀傷的人體,醫院內病人目光空洞呆滯,醫生麻木冷漠。這兩個系列中,曾梵志的心理表現更見成熟複雜。粗糙原始的形像與冷漠的情緒並置,人物就像聖經受難復活劇的演員,但他們皆欠缺生氣。曾梵志作品裡冷漠的陌生人,讓觀者正視當中的殘酷,同時亦讓觀者看清,原來自己早已習慣這種現實。

北京的新景象

曾梵志於1993年遷居北京,刺激他的藝術創作靈感。1990年代初的中國及北京面臨巨變,社會變化步伐急速。曾梵志從武漢搬到首都北京,城市的一切令他措手不及、目定口呆,所體會的冷漠疏離以及精神緊張,成為日後作品的中心思想。在「面具」系列以前,曾梵志創作了一系列突破性的作品,表現他在北京生活的掙扎,突出首都裡不同的象徵意象,以及各種密集的嶄新體驗。當中最具代表性是1994年的《無題 (醫院系列)》(Lot 1031),作品刺人眼目,表現曾梵志早期的作品主題,同時亦預告他新的社會及心理探索路向。

在曾梵志筆下的醫院等候間裡,沙發上有個架著太陽鏡的男人,身上褐色的衣衫像制服,在他旁邊的另一個男人,看似在絕望中崩潰。架著太陽鏡的男人很可能是醫生,向那絕望的男人宣佈了一個壞消息,然後怯於那男人的激動情緒,退縮到沙發一旁。這男人像是要自衛一樣,雙手交疊在膝蓋,與那崩潰的男人保持一個安全距離。他也許是北京都市人的縮影,也是令曾梵志困惑不解,卻又充滿好奇的一類人。這男人隔著太陽鏡看著這幕人間慘劇,退到一旁,伸出右腳,像要掃開旁邊的男人,同時又像為觀者擺著姿勢。

在這兩個男人後面人頭湧湧,那些人無視這個充斥痛苦與失落的空間。血跡斑斑的繃帶、衞生紙、燒杯散見各處,旁邊的輪床上載著病人,後面排隊的男性身影,不耐煩的舉起拳頭,似是在輪候檢查。相對於描繪群眾,曾梵志大多集中表現個人主觀狀態,集合起來卻又像是不存在於社會裡,個人總是在掙扎,希望肉體跟精神能夠相連。曾梵志雖然著眼描繪主觀狀態,但作品亦洩露了他對集體和諧的憧憬。他亦有明確表示過,回首童年,讓學生最有群體歸屬感的物件就是紅圍巾,這個象徵符號至今仍迷惑著他。

然而畫中的人群卻與理想中的群體相差甚遠,他們漫不經心、毫無善意、行徑怪異,對社會漠不關心,對同胞亦缺關愛之情。「醫院」系列沒有含蓄情緒,畫面滿是暴烈的紅色,衝激觀者情緒。曾梵志畫中的人體扭曲,人體形態及顏色獨特,呼應西方當代藝術家培根的風格,他們皆以人體皮膚表現人物的內在情感與焦慮。曾梵志認為,在他所受的藝術訓練裡,影響他最深的是以技巧作為情緒的表達,他表示:「最大的得著是學到用線條、顏色、形狀,去表達我對一個題目的感想。我學會把情感投射到畫中的形象,而非單純地把物件如實繪畫出來。」這風格在《面具》中尤其明顯,曾梵志隱藏畫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反倒以肉體去表達情感,特別是對手部的描繪,看起來就像生肉,不合比例的大手,怪形怪相,乍現一種緊張的情緒,暴露人物的真實情感。

精神的騷動

失控的情緒在崩塌了的傳統三維空間中找到平衡。曾梵志彎彎曲曲地繪畫畫布的邊緣;左邊坐著的人物,身上的衣衫有流動的線條及輪廓;後面的人群就像融入了沙發,而路過的輪床竟像快要撞向沙發。右邊人物四周的空間在淌血,紛亂的情感包圍那個像花花公子的醫生,他盡力去表現冷靜,故作神態自若,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嘴臉,但卻越發顯得不自然。

最後,畫中的地點始終不明確。與早期「醫院」畫作裡清冷的環境不同,此作品的空間受到都市生活侵佔,等候室看似繁忙的街道或車站。確切來說,醫院的恐怖、道德的敗壞、人際的冷漠已超越了醫院的範圍。《無題 (醫院系列)》不但進一步詮釋曾梵志的核心思想,更揭示這個殘酷的現實,並非只是發生在步伐緩慢的省市,而是滲進每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是在曾梵志的角度,個體已經不懂得與其他人相處。對他來說,這不只是社交焦慮的問題,而是這一代人要面對的存在危機。

在毛澤東後時代,藝術得到很大的突破,藝術家不需用理想化、宣傳手法、堂皇的歷史去表現中國,在作品中可用主觀、哲學、存在主義去表現中國的本質。曾梵志揭示了生活的殘酷,將北京生活的冷漠疏離,表現在《無題 (醫院系列)》暴烈混亂的畫面中。

出版
Sichuan Mei Shu Chu Ban She, The Annual Exhibition of Works of the Artists Nominated by Art Critics (Oil Paintings 1994) , Sichuan, China, 1994 (illustrated, p. 106).
Hanart TZ Gallery, Behind Masks: Zeng Fanzhi, Hong Kong, 1995 (illustrated, p. 10).
Shanghart Gallery, Zeng Fanzhi 1993-1998, Shanghai, China, 1998 (illustrated, p. 11).
Hubei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I/We: The Painting of Zeng Fanzhi - 1991-2003, Wuhan, China, 2003 (illustrated, p. 33).
Saatchi Gallery, The Revolution Continues, London, UK, 2008 (illustrated, pp. 140-141).
展覽
Beijing, China,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The Annual Exhibition of Works of the Artists Nominated by Art Critics (Oil Painting 1994) , 2-10 October, 1994.
Hong Kong, Hanart TZ Gallery, Behind Masks: Zeng Fanzhi, March-April, 1995.
Shanghai, China, Shanghart Gallery, Zeng Fanzhi 1993-1998, 1998.
London, UK, Saatchi Gallery, The Revolution Continues: New Chinese Art, 9 October, 2008 -18 January, 2009.

榮譽呈獻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拍品專文

相關文章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及中國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