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千于1899年生于四川,是二十世纪中国艺坛最重要、也最多产的画家之一。他尊崇中国画史中描绘云山的传统,尤其欣赏宋元时期「云山派」的重要画家,如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和方从义。在张大千的艺术生涯中,他致力于临摹学习前人的技法,终确立自己的个人风格。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跳出传统中国山水的藩篱,开始创制独具一格的泼墨技法。即便是这样超前的风格,其基础仍可追溯到唐代画家王洽的画风。
张大千于1965年创作此幅《云山古寺》。佳士得香港中国书画部国际总监江炳强认为:「此时期是张大千风格大变的转折点。」1949年,因国内政治形势风云突变,张大千别离故园,游历世界各地,先后在阿根廷门多萨、巴西圣保罗和摩诘,以及美国加州卡梅尔居住,最后于1978年才返回台湾定居。
国外的生活经历开拓了画家眼界,使张大千接触到更多在国内无法见到的艺术风格,全新的文化体验和地理位置无疑成为创新的动力。此时,张大千创立泼墨技法并着力发展,越发得心应手,一九六〇年代初期更融入泼彩元素,登上泼墨法门的巅峰。
张大千,《云山古寺》,一九六五年作。镜框,设色金笺。172 x 89.5公分 (67 ¾ x 35 ¼ 吋)。估价待询。佳士得香港于2017年5月30日举行的山岚霭色 气韵淋漓—梅云堂旧藏《云山古寺》拍卖中呈献此拍品。
对于江炳强和其他研究张大千的专家来说,印象派和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与张氏新风格的联系显而易见,但是张大千虽然声称欣赏毕加索的艺术,但他拒绝承认西方当代艺术对其艺术风格的直接影响。江炳强认为:「张大千以中国艺术家的身份立足世界艺坛,其地位是不可匹敌的。」
另一导致张大千画风转为抽象的重要因素,是他于一九五〇年代晚期所患之眼疾,导致之前一直致力的工笔一路画风显得力不从心。江炳强指出:「这加速和推动了张大千将绘画风格转向泼墨。」
在《云山古寺》中,张大千在题识中直接点出其新风格的诞生为自开法门。题识云:「爰翁写云山,不袭元章父子、房山、方壶一笔,自开法门。」这一艺术宣言鲜明地反映了画家的全新风格;一方面仰赖中国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又超越传统,成为张大千艺术创新的结晶。
「总而言之,」江炳强解释道,「张大千用浓淡干湿的墨色去清晰准确地表现出层次感。」墨色虽层层交迭,但画面亦不显得重,正是「这幅作品如此特别的原因」。他说,「当你站在画前面,便能感受到画中恢弘的气势,而一股轻盈之感亦油然而生,这就是《云山古寺》深深吸引我的地方。」
「泼墨技法可追溯到唐代,但是张大千对泼墨山水的演绎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在画中,艺术家不完全拘谨于抽象表现风格,也去描绘具体的细节,包括水与山等,令你可以细辨其景。」江炳强说,张大千的作品「使中国画的传统得到升华,而最终并不是离开它。这个意义上,他的确是『自开法门』。」
《云上古寺》是张大千泼墨巅峰大成之作,对江炳强而言,这也是一件「令人念念不忘、总希望有一天能重遇的作品,更是藏家愿望清单上可遇不可求的巨作。」
《云山古寺》将于佳士得香港2017年5月30日举行的山岚霭色 气韵淋漓—梅云堂旧藏《云山古寺》拍卖中呈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