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上款“莘農”乃近代作家、戲劇家姚克(1905-1991),字莘農,生於福建廈門,就讀東吳大學,後前往上海,致力於翻譯和出版魯迅等人作品。抗戰爆發後,在海外和上海等地從事戲劇工作,創作《清宮怨》等名劇。1943年,姚克與影星上官雲珠結婚,一時成為上海灘佳話,但終以離婚收場。1948年,姚克移居香港。1961至1967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任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
1960年代,姚克與張大千在香港相識。他將張大千關於國畫的論述翻譯成英文,出版於高嶺梅1961年編撰的重要著作《張大千畫》中,此乃三人交誼的例證。姚克與家人于1969年移居美國。1971至1975年間,張大千住在加州圓石灘,姚克經常前往拜訪。1974年,加州太平洋大學授予張大千名譽博士學位,亦是由姚克在頒授典禮致辭,足見二人交誼之深。
本幅寫四川青城山之味江,乃岷江支流。抗戰爆發後,大千入川,多次寓居青城山,對此地幽靜環境甚為滿意,多次入畫。現時可見最早描繪味江題材作品,可見1940年本。當年七月,大千遊普照寺,登絕頂,得以俯瞰味江之勝。1948年秋,張大千偕夫人徐雯波及女弟子葉名佩再上青城,遊覽上清宮、普照寺、灌縣等名勝,創作一組八幅描寫青城山景的作品,其中亦包括《味江》一幀。其後甚少再見此題材,本幅乃僅見六十年代創作。作品仍以俯瞰形式構圖,但已初見潑墨風格融入,以寫意之揮灑筆觸,表現青城山一帶林木蔥郁之景,別有新意趣。
本幅寫於壬寅(1962年)農曆二月,此年張大千先往巴黎,後往東京,期間遊覽橫濱,本幅即寫於橫濱偕樂園旅居中。次月即公曆4月,值香港大會堂美術博物館落成,舉辦張大千近作展,乃大會堂揭幕首展,展出作品100幅,圖冊由姚莘農作序,展品清單列32幅,圖版僅刊出5幅。清單中第23號名《青城味江》,與本幅契合。此展名為近作展,又由高嶺梅策劃,而本幅亦由高氏題簽,與梅雲堂中數幅參與此展作品題簽形製相似,不難推斷此幅應是參展作品23號,或是大千在展前邀請姚克代序時附贈此作。
1960年代,姚克與張大千在香港相識。他將張大千關於國畫的論述翻譯成英文,出版於高嶺梅1961年編撰的重要著作《張大千畫》中,此乃三人交誼的例證。姚克與家人于1969年移居美國。1971至1975年間,張大千住在加州圓石灘,姚克經常前往拜訪。1974年,加州太平洋大學授予張大千名譽博士學位,亦是由姚克在頒授典禮致辭,足見二人交誼之深。
本幅寫四川青城山之味江,乃岷江支流。抗戰爆發後,大千入川,多次寓居青城山,對此地幽靜環境甚為滿意,多次入畫。現時可見最早描繪味江題材作品,可見1940年本。當年七月,大千遊普照寺,登絕頂,得以俯瞰味江之勝。1948年秋,張大千偕夫人徐雯波及女弟子葉名佩再上青城,遊覽上清宮、普照寺、灌縣等名勝,創作一組八幅描寫青城山景的作品,其中亦包括《味江》一幀。其後甚少再見此題材,本幅乃僅見六十年代創作。作品仍以俯瞰形式構圖,但已初見潑墨風格融入,以寫意之揮灑筆觸,表現青城山一帶林木蔥郁之景,別有新意趣。
本幅寫於壬寅(1962年)農曆二月,此年張大千先往巴黎,後往東京,期間遊覽橫濱,本幅即寫於橫濱偕樂園旅居中。次月即公曆4月,值香港大會堂美術博物館落成,舉辦張大千近作展,乃大會堂揭幕首展,展出作品100幅,圖冊由姚莘農作序,展品清單列32幅,圖版僅刊出5幅。清單中第23號名《青城味江》,與本幅契合。此展名為近作展,又由高嶺梅策劃,而本幅亦由高氏題簽,與梅雲堂中數幅參與此展作品題簽形製相似,不難推斷此幅應是參展作品23號,或是大千在展前邀請姚克代序時附贈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