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趙無極於1948年赴笈巴黎之後,相較於杭州時期所作的具象風景作品,對色彩的運用逐漸朝向簡練,佈局也更為詩意成熟 。法國詩人及畫家亨利·米修在1952年趙無極於紐約布奇畫廊(P. Birch)第一次展覽的目錄序言中概括了他在50年代初的創作特色:「欲露還掩、似斷還連,線條隨興遊走,描繪出遐思的脈動……在一團符號中」,而創作於1951年的《無題》則完全呈現了藝術家逐步除去單一形體的個別意涵,以示意性符號作為創作的主要工具,探求宇宙隱藏的深意,也是預示了他在1950年代中期以象徵符號書寫情感的甲骨文畫作之重要作品。
如夢似幻的詩意
《無題》僅以墨黑和淺棕綠為主色,並綴以少量的石青和靛藍,與留白的刻痕,使整體 印象深邃而淨雅,藝術家運用平塗的色彩,來豐富畫面的表現力,使畫作結構更為開闊,呈現一份靈動、如夢似幻的浪漫詩意,與林風眠藉豐富色彩製造出空間的層次深度有所共鳴。而無論是遠處的群山、中游的林木或近緣的人物、房舍都以簡化、近乎如符號般的線條勾畫,這種宛如鑿刻的符號,帶有原始、質樸的風味,令人遙想漢代以單線勾勒為主的畫像石磚,畫風細膩生動,質樸古拙,大氣渾成。趙無極在《無題》中以簡化的造型,追求「捨形而求影」的意境,頗得宋米芾《春山瑞松》的簡約和清雅之韻致。趙氏在此畫中對於線條語言的探索,也將引領他之後逐漸走向更抽象純粹的表達。
「天真平淡」的美學標準
在這幅作品中,趙氏把平遠景致一段段地組合在同一畫面上,貫穿著「自然」的主題,呈現出郭熙所說的「可望、可行、可居、可遊」的感受,使觀者身臨其境,在自然中漫遊、流連、呼吸。這幅作品亦展現了宋朝書畫家米友仁所推崇的「天真平淡」的美學標準,畫中景物線條直接而不假修飾,幾乎是用一種書寫般的方式在作畫。超現實主義畫家米羅同樣在作品中表現孩童般的純樸天真,他所用的方法是透過在扭曲的動物、變形的有機物體和特別的幾何構圖上塗抹明亮的色彩,是一種具非常強邏輯性的畫面鋪排,與趙氏以刻劃性的詩意筆觸,近乎隨興而為、但隱然蘊藏著秩序感的技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無題》畫中的樹木枝枒、一對躺仰的情侶和群山房舍的線條絲毫不泥於技法,帶有銘刻文字般粗獷的美感,呼應了賈科梅蒂那些高度精煉、造型粗糙的雕塑作品。
來源顯赫、早期作品的珍稀之作
在趙無極芸芸的油畫作品當中,50年代初期的作品本來就比純抽象的畫作稀少。創作於1951年的《無題》技法成熟,具繪畫之形和詩篇精華,可視為趙無極此構圖系列之傳承重要作品。《無題》是趙無極早期作品中的一幅珍稀之作,由成畫至今超過半個世紀以來從沒有出現在拍賣市場,而在現美國藏家釋出此作之前,分別由約翰·根室 (John Gunther, 1901-1970)和尤金·陶藝術經銷商(E. V. Thaw & Co.)所珍藏,前者是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著名記者兼作家,著有《亞洲內幕》等重要書籍;後者則是20世紀西方最受尊敬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收藏家和經銷商,作品流傳有緒,來源顯赫,實屬不可多得,值得珍視。
如夢似幻的詩意
《無題》僅以墨黑和淺棕綠為主色,並綴以少量的石青和靛藍,與留白的刻痕,使整體 印象深邃而淨雅,藝術家運用平塗的色彩,來豐富畫面的表現力,使畫作結構更為開闊,呈現一份靈動、如夢似幻的浪漫詩意,與林風眠藉豐富色彩製造出空間的層次深度有所共鳴。而無論是遠處的群山、中游的林木或近緣的人物、房舍都以簡化、近乎如符號般的線條勾畫,這種宛如鑿刻的符號,帶有原始、質樸的風味,令人遙想漢代以單線勾勒為主的畫像石磚,畫風細膩生動,質樸古拙,大氣渾成。趙無極在《無題》中以簡化的造型,追求「捨形而求影」的意境,頗得宋米芾《春山瑞松》的簡約和清雅之韻致。趙氏在此畫中對於線條語言的探索,也將引領他之後逐漸走向更抽象純粹的表達。
「天真平淡」的美學標準
在這幅作品中,趙氏把平遠景致一段段地組合在同一畫面上,貫穿著「自然」的主題,呈現出郭熙所說的「可望、可行、可居、可遊」的感受,使觀者身臨其境,在自然中漫遊、流連、呼吸。這幅作品亦展現了宋朝書畫家米友仁所推崇的「天真平淡」的美學標準,畫中景物線條直接而不假修飾,幾乎是用一種書寫般的方式在作畫。超現實主義畫家米羅同樣在作品中表現孩童般的純樸天真,他所用的方法是透過在扭曲的動物、變形的有機物體和特別的幾何構圖上塗抹明亮的色彩,是一種具非常強邏輯性的畫面鋪排,與趙氏以刻劃性的詩意筆觸,近乎隨興而為、但隱然蘊藏著秩序感的技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無題》畫中的樹木枝枒、一對躺仰的情侶和群山房舍的線條絲毫不泥於技法,帶有銘刻文字般粗獷的美感,呼應了賈科梅蒂那些高度精煉、造型粗糙的雕塑作品。
來源顯赫、早期作品的珍稀之作
在趙無極芸芸的油畫作品當中,50年代初期的作品本來就比純抽象的畫作稀少。創作於1951年的《無題》技法成熟,具繪畫之形和詩篇精華,可視為趙無極此構圖系列之傳承重要作品。《無題》是趙無極早期作品中的一幅珍稀之作,由成畫至今超過半個世紀以來從沒有出現在拍賣市場,而在現美國藏家釋出此作之前,分別由約翰·根室 (John Gunther, 1901-1970)和尤金·陶藝術經銷商(E. V. Thaw & Co.)所珍藏,前者是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著名記者兼作家,著有《亞洲內幕》等重要書籍;後者則是20世紀西方最受尊敬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收藏家和經銷商,作品流傳有緒,來源顯赫,實屬不可多得,值得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