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E MONET (1840 - 1926)
CLAUDE MONET (1840 - 1926)
CLAUDE MONET (1840 - 1926)
1 更多
CLAUDE MONET (1840 - 1926)
4 更多
顯赫私人珍藏之睡蓮鉅作
克勞德·莫奈 (1840 - 1926)

睡莲

細節
克勞德·莫奈
克勞德·莫奈 (1840 - 1926)
睡莲
油彩 畫布
73.3 x 101 cm. (28 7⁄8 x 39 3⁄4 in.)
約1897-1899年作
簽印:Claude Monet (Lugt 1819b; 右下); Claude Monet (Lugt 1819b; 畫背)
來源
吉維尼 米歇爾·莫奈(繼承自藝術家)
法國 私人收藏(繼承自上述收藏)
現藏家購自上述收藏
出版
1952年《"Les nymphéas ou les surprises d'une aube d'été" in Verve, vol. VII》G. Bachelard著 巴黎 第27,28號 第59頁(圖版)
1972年《Monet, Nymphéas, ou les miroirs du temps》D. Rouart, J.-D. Rey 及 R. Maillard著 巴黎 第185頁(圖版)
1985年 《Claude Monet: Biographie et catalogue raisonné, vol. IV, Peintures, 1899-1926》 D. Wildenstein著 洛桑及巴黎 編號1505 第150頁(圖版,第151頁)
1996年 《Monet: Catalogue raisonné, vol. III Nos. 969 - 1595》 D. Wildenstein著 科隆 編號1505 第635頁(圖版)
展覽
1949年9月-11月「Impressionisten, Monet, Pissarro, Sisley, Vorläufer und Zeitgenossen」巴塞爾 巴塞爾美術館 編號200 第36頁(標題zwei seerosen)
1952年5月-6月「Claude Monet」蘇黎世 蘇黎世美術館 編號118 第24頁
1952年7月-9月「Claude Monet」海牙 海牙市立藝術博物館 編號88
1957年8月-9月「Claude Monet」愛丁堡 蘇格蘭皇家學院 編號106 第59頁(圖版,圖號23f; 錯誤標爲‘約1905年作’)此展覽還在以下地點展出 1957年9月-11月 倫敦 泰特美術館
2015年6月-2021年1月 波特蘭 波特蘭美術館(長期借展)
2022年2月-2024年8月 路易斯维尔 斯皮德藝術博物館(長期借展)

榮譽呈獻

Ada Tsui (徐文君)
Ada Tsui (徐文君)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Evening Sale

拍品專文

「我一向熱愛天空湖水,樹葉鮮花。而在我的小小池塘中,它們無處不在。」——莫里斯·吉耶莫

初看此畫,觀者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入波光粼粼的水底世界中,《睡蓮》在克勞德·莫奈的生活和藝術中正是佔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此畫約作於 1897-1899 年,莫奈極爲鍾愛吉維尼家中的睡蓮池,並以之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畫作,這幅正是最早的作品之一。從此以後,這一主題便貫穿莫奈一生,成為他二百多幅油畫的靈感來源,直至生命終結。此件《睡蓮》是八幅僅有的小畫幅系列之一,極爲罕見,呈現了這些經典作品中至關重要的藝術焦點——水、空氣和光線之間複雜且互相影響的關係,池塘的表面每時每刻變化萬千,為藝術家提供無限創作靈感 (懷爾德斯坦, 編號 1501-1508)。1897-1899 年閒創作的八幅睡蓮畫中,四幅現藏於博物館,包括巴黎瑪摩丹莫奈博物館、洛杉磯縣立美術館、鹿兒島市立美術館以及羅馬國家現代美術館。

這些別開生面的作品標志著莫奈以蓮池為主題,大膽揮灑,肆意創作一系列裝飾傑作的肇始──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這一計劃最終以壁畫大小、舉世聞名的巨型畫作《睡蓮全景》告終。1897 年 8 月,當記者莫里斯·吉耶莫在吉維尼拜訪這位藝術家時,莫奈罕見地讓他參觀了自己的睡蓮池,他形容蓮池「水面沉靜如璧,漂浮著睡蓮和水草,品種獨特,葉子寬闊舒展,花朵新奇瑰異,令人驚嘆」,「這些是裝飾的模型,」吉耶莫評論道,「莫奈已經開始畫......大型畫板,他後來在工作室向我展示了那些巨幅畫板」(《克勞德·莫奈》,收錄於《插圖雜誌》,1898 年 3 月 15 日,引自《二十世紀的莫奈》展覽圖錄,波士頓美術館,1998 年,第 19 頁)。

莫奈隨後為吉耶莫描繪了他的願景:一個封閉空間,裡面擺滿畫作,能將觀者帶入美學遐想的超然境界。「想像一個圓形的房間,飾板下方的裝飾墻上掛滿了以水爲主題的繪畫,植物點綴其間,直到視綫盡頭,透明的牆壁交替呈現綠色和淡紫色,靜水流深,平靜與沉寂之間,映照著盛放的花朵。色調朦朧,微妙的細節如夢似幻。(引自同上,第19頁)。這幅《睡蓮》很可能是 1897 年吉耶莫在莫奈工作室欣賞的作品之一,當時莫奈正準備開拓全新的革命性圖畫領域。

莫奈今時今日傳奇般的的睡蓮池故事始於 1883 年 4 月,當時藝術家帶著他未來的妻子艾麗斯·奧施地和他們總共八個孩子一起搬到了吉維尼鄉村。吉維尼位於塞納河與埃普特河的交匯處,距離巴黎西北約四十英里,當時是一個寧靜的農村社區,只有三百名居民。剛一落腳,莫奈一家就租下一棟漂亮的粉色大宅,名叫 Le Pressoir,佔地兩畝。1890 年,當屋主決定出售房子時,莫奈很快就將其買下,在給他的經紀商保羅·杜蘭-魯爾的信中,莫奈寫道:「我確信再也找不到比這更好的環境或更美的鄉間了」(引自 P·H·塔克《莫奈:人生與藝術》,紐黑文,1995年,第175頁)。莫奈在這幢大宅裏度過了自己的餘生。

莫奈從年輕時起就熱衷園藝,在買下 Le Pressoir大宅之後,他即刻立下雄心壯志,重新設計並親手建造房子周圍的花園。他挖開了原來被稱爲諾曼德酒莊的廚房花園,並在屋前緩坡上種下成片茂盛的花圃。1893 年初,幸得繪畫銷售收入增加,莫奈展開了第二階段的華美園藝再設計。也許是受到他在 1889 年巴黎世博會上看到的水生花園啟發,莫奈在花園盡頭的鐵軌和河流(埃普特河支流)之間購得了一塊相鄰的土地,並立即向當地政府申請許可,「安裝一個取水口,為我將來栽培水生植物而挖掘的池塘提供新鮮水源」(引自同上,第176頁)。

儘管申請遭到當地農民的抵制,他們擔心莫奈想要種植的異國水草會毒害水源,毀掉牛群,但最終莫奈還是獲得了許可。到了秋天,他將近一千平方公尺的地方改建成一個水上仙境──木質天橋橫跨蓮池,四周環繞著菖蒲、楓葉、杜鵑等植物,蒼翠欲滴,還有竹子、櫻桃和垂柳,這些植物日後都成為了藝術家筆下的題材。莫奈後來宣稱,「我所賺到的一切都用在了這個花園上。我不否認我為它們感到驕傲」(引自同上,第179頁)。

莫奈本身是一位積極熱衷且知識淵博的園藝家,他種植了傳統品種的黃睡蓮和白睡蓮,法國西南部洛特的著名植物學家約瑟夫‧拉圖爾‧馬利亞克經營專門苗圃,莫奈更向其採購最新的雜交品種。莫奈回憶道:「我拿著(苗圃的睡蓮)目錄,盡情挑選」(引自 V·羅素,《莫奈的睡蓮》,倫敦,1998 年,第 42 頁)。幾年後的 1901 年,莫奈再次申請許可擴大池塘,這一次他將埃普特河的支流改道,這樣他的水景花園就能擴大三倍。幾年後,他再次修繕池塘,將其擴大到今天的規模,至今幾乎沒有改變。

鑒於莫奈為了創造花園所投入的時間、精力、激情和金錢,他沒有立即開始睡蓮系列作品創作,這也許是更令人驚訝的。確實,從 1893 年開始建造池塘,到 1897 年吉耶莫在他的工作室觀察到第一幅睡蓮畫作(如《睡蓮》),莫奈只畫了三幅描繪水上花園的作品,且都是眺望池塘對岸日本橋的探索性景觀。(懷爾德斯坦, 編號 1392及1419-1419a)。這些年間,莫奈一直沉浸在其他系列繪畫中,可以理解的是,他可能希望在開始將園藝傑作搬上畫布前,先讓植物生長成熟。

直到 1897 年,莫奈才將視線投向池塘,開始描繪當時已燦然盛開的睡蓮。「我花了很長時間才理解我的睡蓮,」他後來回憶道。「我種植睡蓮純粹為了享受個中樂趣,種下時完全沒想過有朝一日要畫它們……至少要一整天時間,一幅風景畫才能真正走入你内心。但我仿佛靈光乍現,突然受到啟發——我的一方池塘是多麼美妙,於是我即刻取出調色板。從那一刻起,我幾乎沒有其他的題材了」(引自《克勞德·莫奈》展覽圖錄,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維也納,1996年,第146頁)。

莫奈可能是受1897年的前一個系列作品啟發,才將注意力集中到水面上,該系列作品包括二十一幅畫作,名為《塞納河畔的晨曦》。在這些充滿冥想哲思的風景畫中,莫奈捕捉了塞納河畔黎明的景色,將陸地、河水和天空融爲一體,沐浴在柔和的光線和細膩的色彩中。莫奈意識到,精心修飾的水體為其藝術創造了全新的美學可能,因此在同一年將池塘水面作為藝術主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睡蓮》和其他七幅首次展出的畫作在格式、尺寸、顏色和處理方式上各不相同,莫奈陶醉於這個新穎主題的無限藝術潛力。此幅作品的色調是整組作品中最為和諧統一而精緻微妙的,靜謐的水面與荷花襯托出賞心悅目的彩虹藍、細膩紫與靛青,再輔以植物的翡翠與綠松石色,兩朵亮麗的白色花朵為畫面帶來栩栩如生的鮮明對比。儘管每幅作品都以池塘近景為主題,但構圖的範圍卻預示了此主題在莫奈隨後數十年中無窮無盡的形式實驗。

此外,本作還充分展現了莫奈《睡蓮》系列中最重要、最先鋒的創作特徵──透視消除。他密切聚焦畫面,讓觀者墜入池塘中心,剔除所有其他周邊細節,完全專注於色彩、光線和倒影的融和世界,如此一來,天光雲影在墨色的水面上微妙徘徊。米歇爾·布托爾寫道:「天空和遠方除了倒影之外不再出現」,「水面向垂直方向傾斜,令人不禁暢想翺翔天際,或潛游水底」(引自克勞德·莫奈《晚期作品》展覽圖錄,高古軒,紐約,2010年,第13頁)。這些畫面特質成為日後莫奈《睡蓮》系列不同階段的核心元素,並在整個二十世紀對後世藝術家產生重要影響。

莫奈將池塘畫幅剪裁、扁平化描繪,也反映出其對日本版畫的興趣,他尤其鍾愛葛飾北齋,更親自收藏了幾幅木版花卉畫。他在1896年寫信給畫商莫里斯·喬揚,「謝謝你為北齋的花想到我」,「你沒有提到罌粟花,而這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已經有了鳶尾、菊花、牡丹和旋覆花」(引自 A·大仲馬,《莫內在吉維尼的早年》,收錄於前引展覽圖錄,2016年,第212頁)。莫奈將焦點集中在睡蓮本身,與藍色的水面相映成趣,讓人聯想到這些版畫。

莫奈在完成這組開創先河的傑作後,幾乎立即回到他原本的經典畫法。在 1899-1900 年間,他創作了一連十八幅日本橋風景,畫面幾何結構穩定,遵循傳統線性透視 (懷爾德斯坦, 編號 1509-1520, 1628-1633)。幾年之後,1904 年莫奈在倫敦的畫展覽大獲成功,隨後他對池塘進行整修,莫奈開始再次繪畫令人眼花繚亂、千變萬化的水面,這幾乎成為他餘下藝術生涯中的專屬主題。

莫奈在隨後四年裡瘋狂工作,完成了六十多幅《睡蓮》,為其即將在杜朗魯耶畫廊舉辦的展覽做準備。展覽於 1909 年 5 月盛大開幕,立刻獲得空前讚譽,一時風靡全城,評論家盛讚睡蓮系列別出心裁,其抽象表現引人入勝,在當時主宰巴黎前衛藝術的激進浪潮中,宛如一盞燭照現代性的明燈。然而展覽結束後,莫奈因展覽前幾個月的緊張工作而筋疲力盡,再加上一連串個人悲劇,他幾乎沒有作畫。直到 1914 年春天,他才真正回到他心愛的水上花園。

就在這時,莫奈回想起十六年前的1897-1899年,他剛開始創作《睡蓮》時,曾向莫里斯·吉耶莫描述過如此想法:創造一組大型、富有裝飾性的畫布組合;這正是打動莫奈再次回到畫板前的目標。事實上,包括本作在內的這批繪畫別開生面,在莫奈於 1914 年取得突破時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4月30日的一封信中,莫奈告訴評論家古斯塔夫·傑夫洛瓦,他在吉維尼的一個儲藏空間中發現了這些創作計劃的 「早期嘗試」,啟發了他大展鴻圖,創造「偉大事業 」的想法,也就是日後聞名遐邇的巨幅畫作《睡蓮全景》(引自 D. 懷爾德斯坦,《莫奈:圖錄》,科隆,1996年,第4卷,第632頁)。

莫奈重新審視這些作品應發生在幾個月之前,因為其中兩幅畫布被完整裱好,並懸掛在顯眼處,出現在1914 年1月出版的期刊《無所不知》上,一張藝術家在工作室的照片中,顯示出這兩幅作品對彼時莫奈思想的重要性。「我想把巨幅繪畫的概念付諸實踐,」他在1915年初給巴黎藝術圈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收藏家雷蒙德·科赫林的信中寫道,「這與我很久之前的計畫有關:水、睡蓮、植物,但要覆蓋很大的區域」(引自前引展覽圖錄,2001 年,第 69 頁)。在莫奈生命的最後十二年,他幾乎一心一意地投入到《睡蓮全景》的創作中,凝練出他作為當代最具革命性畫家的最終遺產。他在 1926 年 12 月逝世前的幾個月完成了二十二幅壁畫大小的畫作,總長度超過九十公尺,並捐贈給法國政府。橘園美術館於 1927年5月開幕,幾乎是莫奈畫下這幅《睡蓮》的三十年後。美術館為收藏這些壯麗遺作而全新改建,而這幅《睡蓮》正代表了莫奈水上花園這一曠世鉅作的創想起點。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