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柔情似水,亲密无间,《睡梦中的女子(玛丽·特雷斯·沃尔特)》是毕加索献给 一生挚爱兼缪斯女神的肖像杰作。作品正绘制于这对爱侣初次相遇的十年之后。那 是1927年1月8号,一个寒冷的夜晚,毕加索在巴黎的老佛爷百货公司外注意到了一 位蓝色眼睛,目光锐利,满头金发的年轻女子。玛丽·特雷斯刚买了一件在1920年 代在巴黎风靡一时的娃娃领衬衫。被深深吸引住的毕加索上前自我介绍,「你的脸 很有趣,」他对她说。「我想为你画幅肖像画。我感到我们将一起成就大事。我是 毕加索」(引自J·理查德森,《毕加索的生活,得胜之年,1917-1932》第3册, 伦敦,2007年,页323)。
如今来看,这次传奇的相遇标志着一场爱情故事的开始,更在日后的岁月里成为毕 加索生活与艺术的决定性因素。画中女子身着娃娃领衬衫,呈现出水波般起伏的流 畅线条与优美形体,这幅肖像展示了两人长久深刻的爱情,玛丽·特雷斯的形象成为毕加索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而此画正是最好的证明。玛丽·特雷斯的头枕在手 上,一条简洁的弧线刻画出她闭上的眼睛,毕加索在画中出其不意地捕捉到了爱人 的无瑕纯净,整个场景宛在梦中。直到逝世,这幅作品都一直保存在毕加索的私人 收藏中,此后也一直在毕加索家族流传。
毕加索最喜欢的描绘玛丽·特雷斯的方式之一,就是在她睡着的时候。确实,这样 被观看的状态成为了她的代表形象。玛丽·特雷斯的脸庞、身体和睡着的状态本身 促成了毕加索一些最为抒情又感性的作品,例如《镜子》(塞沃斯,第7册,第379 号;私人收藏),画中的玛丽·特雷斯在一面镜子前舒展着身体,慵懒地睡着,在 《梦》(塞沃斯,第7册,第364号;私人收藏)和大名鼎鼎的巨作《裸体,绿叶和 半身像》中,她则斜倚在自己的大理石头像之下。
毕加索如此热衷于绘制玛丽·特雷斯的睡姿肖像,无疑为呈现她的性感浪漫创造 了一个完美的视觉媒介,暗示了二人在世外桃源布瓦吉鲁城堡的生活,既慵懒闲 散,又暧昧多情,更借此展现了玛丽·特雷斯的个性。据说她特别喜欢睡觉,而毕 加索正是被这一特质深深吸引;正如他在 1935 年开始创作的一首自由联想散文诗 中所写的那样:「当她入睡时,我多么爱她」(1935年10月21日,《巴布罗· 毕加索:奥尔加兹伯爵的葬礼和其他诗歌》,J·罗森博格译,剑桥,2004年, 页36)。
在面前这幅作品中,毕加索又回到了他在描绘沉睡爱人时经常使用的主题,她的头 部宛如一弯新月,熠熠生辉,光华璀璨。 「大道至简,柔情似水」格特·希夫如此 形容《睡梦中的女子(玛丽·特雷斯·沃尔特)》(《在家中工作的毕加索:马妮 娜·毕加索藏品选粹》展览图录,迈阿密艺术中心,1985年,页83)。在玛丽· 特雷斯肖像画下毕加索用炭笔以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类似花朵的图案,随着观画角度 的移动,艺术家的情人宛如花朵一般绽放在我们面前。这些简单的线条和图像仿佛 是毕加索心爱之人在沉睡中所见到的梦境。毕加索曾用过这种方式描绘过玛丽·特 雷斯,她婀娜多姿的身躯和柔和的面部曲线启发了艺术家创作出以自然柔美且有起 伏性的线条所构成的多层次画面。
在这对爱侣第一次宿命般的相遇之后,玛丽·特雷斯立刻被这位艺术家深深迷住, 并同意与毕加索下周一在圣拉扎尔火车站见面。「我毫不在意毕加索这个名字,」 她日后回想道。「他的领带引起了我的兴趣。随后我就被他迷住了」(引自P·卡 巴内《毕加索与身为人父的快乐》载于《眼睛》,第226期,1974年5月,页7)。 仅仅在几天后,她就前往拉博埃蒂街拜访毕加索。 「他带我去他的工作室,」她解 释道。「他盯着我,引诱我。他不断看着我的脸。当我离开时,他说『明天再来。 』随后就是一个又一个『明天』」(引自D·奥利维耶·毕加索《巴布罗·毕加索 与玛丽·特雷斯·沃尔特:古典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之间》展览图录,巴布罗·毕加 索博物馆,明斯特,2004年,页29)。
玛丽·特雷斯在毕加索生活中的存在激发了他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她天真无邪, 活力四射,让毕加索在所有领域的创造都焕发新生。毕加索的艺术从未如此充满激 情,令人陶醉,画布化身为艺术家表达爱、忠诚和奇迹的地方。正如威廉·鲁宾所 写,「毕加索之前的恋情从未激起过如此持久的抒情力量,如此强烈的心理意识与 情欲完整度……毕加索从他自己的强烈感受出发……他笔下的身体被凝视着,被爱 着,同时也高度自洽。观看另一个人的身体成为一个紧张、激动又神秘的过程」( 《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毕加索》,纽约,1971年,页138)。
弗朗索瓦丝·吉洛,毕加索战后时期的情人,如此回忆道,「(玛丽·特雷斯)就 像是闪闪发光的青春之梦……她无拘无束,自如处世;她就是宇宙的缩影。在一个 大晴天,湛蓝清澈的天空就会让毕加索想起玛丽·特雷斯的眼睛。天空中掠过的飞 鸟对毕加索来说,就象征着二人自由的关系。在长达八九年的一段时间里,她的形 象总是出现在毕加索的创作中,油画、素描、雕塑、版画。她的身体散发着完美的 光芒」(《与毕加索的生活》,纽约,1964年,页235)。
1937年是毕加索艺术生涯的里程碑之年。欧洲即将爆发全面战争,毕加索的故乡西 班牙已经饱受内战的痛苦创伤,毕加索与所有人一样,在所难逃地被卷入了这动荡 无情的政治局势中。就在他完成《睡梦中的女子(玛丽·特雷斯·沃尔特)》后不 久,西班牙共和国的一名代表找到毕加索,要求他为将于 5 月开幕的世界博览会的 西班牙共和党馆创作壁画。
最初毕加索拒绝了,然而那年4月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震惊世人的爆炸事件激发了他,让他开始创作以该镇名字命名的作品,而这也是艺术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 一(《格尔尼卡》,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马德里)。尽管我们呈现的 这幅作品并没有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流露的震惊与痛苦,它们的单色调风格却 异曲同工。事实上,玛丽·特雷斯的形象正是《格尔尼卡》画面中央人物之一的灵 感来源,那位抓着一盏灯的女性,与《睡梦中的女子(玛丽·特雷斯·沃尔特)》 一样焕发着白色的面容。
《睡梦中的女子(玛丽·特雷斯·沃尔特)》作为周年纪念之作,其重要性对毕加 索来说显而易见,它也一直保存在其个人收藏中。在毕加索去世后,此作由孙女马 妮娜收藏。马妮娜·毕加索是毕加索与妻子奥尔加·科赫洛娃的长子保利·毕加索 之女。她的显赫珍藏横跨了艺术家传奇的一生,大部分均为艺术家的自留杰作。
如今来看,这次传奇的相遇标志着一场爱情故事的开始,更在日后的岁月里成为毕 加索生活与艺术的决定性因素。画中女子身着娃娃领衬衫,呈现出水波般起伏的流 畅线条与优美形体,这幅肖像展示了两人长久深刻的爱情,玛丽·特雷斯的形象成为毕加索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而此画正是最好的证明。玛丽·特雷斯的头枕在手 上,一条简洁的弧线刻画出她闭上的眼睛,毕加索在画中出其不意地捕捉到了爱人 的无瑕纯净,整个场景宛在梦中。直到逝世,这幅作品都一直保存在毕加索的私人 收藏中,此后也一直在毕加索家族流传。
毕加索最喜欢的描绘玛丽·特雷斯的方式之一,就是在她睡着的时候。确实,这样 被观看的状态成为了她的代表形象。玛丽·特雷斯的脸庞、身体和睡着的状态本身 促成了毕加索一些最为抒情又感性的作品,例如《镜子》(塞沃斯,第7册,第379 号;私人收藏),画中的玛丽·特雷斯在一面镜子前舒展着身体,慵懒地睡着,在 《梦》(塞沃斯,第7册,第364号;私人收藏)和大名鼎鼎的巨作《裸体,绿叶和 半身像》中,她则斜倚在自己的大理石头像之下。
毕加索如此热衷于绘制玛丽·特雷斯的睡姿肖像,无疑为呈现她的性感浪漫创造 了一个完美的视觉媒介,暗示了二人在世外桃源布瓦吉鲁城堡的生活,既慵懒闲 散,又暧昧多情,更借此展现了玛丽·特雷斯的个性。据说她特别喜欢睡觉,而毕 加索正是被这一特质深深吸引;正如他在 1935 年开始创作的一首自由联想散文诗 中所写的那样:「当她入睡时,我多么爱她」(1935年10月21日,《巴布罗· 毕加索:奥尔加兹伯爵的葬礼和其他诗歌》,J·罗森博格译,剑桥,2004年, 页36)。
在面前这幅作品中,毕加索又回到了他在描绘沉睡爱人时经常使用的主题,她的头 部宛如一弯新月,熠熠生辉,光华璀璨。 「大道至简,柔情似水」格特·希夫如此 形容《睡梦中的女子(玛丽·特雷斯·沃尔特)》(《在家中工作的毕加索:马妮 娜·毕加索藏品选粹》展览图录,迈阿密艺术中心,1985年,页83)。在玛丽· 特雷斯肖像画下毕加索用炭笔以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类似花朵的图案,随着观画角度 的移动,艺术家的情人宛如花朵一般绽放在我们面前。这些简单的线条和图像仿佛 是毕加索心爱之人在沉睡中所见到的梦境。毕加索曾用过这种方式描绘过玛丽·特 雷斯,她婀娜多姿的身躯和柔和的面部曲线启发了艺术家创作出以自然柔美且有起 伏性的线条所构成的多层次画面。
在这对爱侣第一次宿命般的相遇之后,玛丽·特雷斯立刻被这位艺术家深深迷住, 并同意与毕加索下周一在圣拉扎尔火车站见面。「我毫不在意毕加索这个名字,」 她日后回想道。「他的领带引起了我的兴趣。随后我就被他迷住了」(引自P·卡 巴内《毕加索与身为人父的快乐》载于《眼睛》,第226期,1974年5月,页7)。 仅仅在几天后,她就前往拉博埃蒂街拜访毕加索。 「他带我去他的工作室,」她解 释道。「他盯着我,引诱我。他不断看着我的脸。当我离开时,他说『明天再来。 』随后就是一个又一个『明天』」(引自D·奥利维耶·毕加索《巴布罗·毕加索 与玛丽·特雷斯·沃尔特:古典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之间》展览图录,巴布罗·毕加 索博物馆,明斯特,2004年,页29)。
玛丽·特雷斯在毕加索生活中的存在激发了他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她天真无邪, 活力四射,让毕加索在所有领域的创造都焕发新生。毕加索的艺术从未如此充满激 情,令人陶醉,画布化身为艺术家表达爱、忠诚和奇迹的地方。正如威廉·鲁宾所 写,「毕加索之前的恋情从未激起过如此持久的抒情力量,如此强烈的心理意识与 情欲完整度……毕加索从他自己的强烈感受出发……他笔下的身体被凝视着,被爱 着,同时也高度自洽。观看另一个人的身体成为一个紧张、激动又神秘的过程」( 《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毕加索》,纽约,1971年,页138)。
弗朗索瓦丝·吉洛,毕加索战后时期的情人,如此回忆道,「(玛丽·特雷斯)就 像是闪闪发光的青春之梦……她无拘无束,自如处世;她就是宇宙的缩影。在一个 大晴天,湛蓝清澈的天空就会让毕加索想起玛丽·特雷斯的眼睛。天空中掠过的飞 鸟对毕加索来说,就象征着二人自由的关系。在长达八九年的一段时间里,她的形 象总是出现在毕加索的创作中,油画、素描、雕塑、版画。她的身体散发着完美的 光芒」(《与毕加索的生活》,纽约,1964年,页235)。
1937年是毕加索艺术生涯的里程碑之年。欧洲即将爆发全面战争,毕加索的故乡西 班牙已经饱受内战的痛苦创伤,毕加索与所有人一样,在所难逃地被卷入了这动荡 无情的政治局势中。就在他完成《睡梦中的女子(玛丽·特雷斯·沃尔特)》后不 久,西班牙共和国的一名代表找到毕加索,要求他为将于 5 月开幕的世界博览会的 西班牙共和党馆创作壁画。
最初毕加索拒绝了,然而那年4月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震惊世人的爆炸事件激发了他,让他开始创作以该镇名字命名的作品,而这也是艺术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 一(《格尔尼卡》,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马德里)。尽管我们呈现的 这幅作品并没有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流露的震惊与痛苦,它们的单色调风格却 异曲同工。事实上,玛丽·特雷斯的形象正是《格尔尼卡》画面中央人物之一的灵 感来源,那位抓着一盏灯的女性,与《睡梦中的女子(玛丽·特雷斯·沃尔特)》 一样焕发着白色的面容。
《睡梦中的女子(玛丽·特雷斯·沃尔特)》作为周年纪念之作,其重要性对毕加 索来说显而易见,它也一直保存在其个人收藏中。在毕加索去世后,此作由孙女马 妮娜收藏。马妮娜·毕加索是毕加索与妻子奥尔加·科赫洛娃的长子保利·毕加索 之女。她的显赫珍藏横跨了艺术家传奇的一生,大部分均为艺术家的自留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