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拍賣 15955
中國近現代畫
拍品 1378
1378
視圖比例
巴西私人收藏 (LOTS 1371-1378)此收藏來自一巴西家族收藏,涵蓋了張大千南美不同時期之精品。張大千寓居南美時期,藏家與其相識,並於張大千巴西展覽中購得作品數幅。本收藏中首三件作品則為藏家購自汪鐵生家族。根據《董浩雲日記》中介紹,汪氏曾擔任巴西Industrial & Commercial Brasileira代表,每當董氏前往巴西,汪氏均會迎接、聚餐、並一同參與董氏在里奧熱內盧與聖保羅的商務會議,乃董氏在巴西的重要朋友及商業夥伴。此收藏由現藏家家族保存逾四十年,今次一併推出,重現大千南美巴西時期之藝術風貌。
張大千
雪山古寺
成交價
港元 9,940,000
估價
港元 3,500,000 – 港元 4,500,000
估價不包括買家酬金。成交總額為下鎚價加以買家酬金及扣除可適用之費用。
分享
試用
預計金額計算機
Scroll to top
張大千
雪山古寺
成交價
港元 9,940,000
成交價
港元 9,940,000
細明
更多來自
細節
張大千
雪山古寺
設色紙本 紙板鏡框 一九六九年作
45 x 60 cm. (17 ¾ x 23 5/8 in.)
題識:
爰翁。己酉(1969年)秋日。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
更多詳情
萬里寫入胸懷 —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巨制
如果缺少了海外闖蕩的經歷,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將黯淡許多。1949年離開大陸後,張大千旅居三大洲,在全球藝術的重要據點旅行並展覽,足跡遍佈巴黎、倫敦、加州、聖保羅、門多薩、香港、東京以及台北。從阿旃陀石窟美輪美奐的佛教壁畫到阿爾卑斯和安第斯山脈的巍峨雪山,再到歐美兩地光怪陸離的先鋒藝術圈,廣泛的遊歷使張大千接觸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儘管他創作的媒介仍然是根植中國繪畫傳統的筆墨紙絹,但其後期的藝術風格及技法卻顯然是全球藝術、文化和地理環境共同影響的結果。
在張大千足跡所及之地,南美是對其藝術產生最顯著影響的地方,正是在此地大千的潑墨潑彩橫空出世。張大千來到巴西後於聖保羅附近摩詰鎮築造八德園。1950年代末,張大千的右眼視力日益受到白內障的影響,早年擅長的工筆畫也力難從心。在南半球明媚的陽光下,大千的作品逐漸轉向光線和色彩的表達。他開始嘗試在畫面中大面積用色,筆端所用的顏料也更多是濃郁的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在創作過程中,張大千任由這些色彩自由流動,絕少主動干涉,只在必要時偶爾轉動畫紙,稍加引導色彩流動。畫紙上每層顏料需要相當時間才能乾燥,畫家的助手會謹慎小心地將畫紙靠近明火或者使用電吹風,以加速此一過程。乾燥後張大千再繼續創作,這一過程反復多次,用時良久,畫家才能將畫面的構圖、色彩和肌理調至平衡,從而完成一幅滿意的潑彩山水作品。
一位縱橫市場的繪畫大師,不僅能夠掌控畫面,還要掌控市場和品味。他巧妙的將潑彩這一創新技法置於全球藝術發展格局之下。1956年與畢加索的會面,標誌著東西方藝術傳統的直接面對面。二人的合照中,張大千與畢加索這位西方現代藝術巨擘並肩而立,巧妙地向世界宣佈自己於東方藝術傳統中同等重要的位置。
1961年,張大千受邀參加聖保羅國際雙年展。該展覽涵蓋歐洲、北美和亞洲藝術,並為巴西本土先鋒藝術提供專門展出場地。包括張大千在內,眾多畫家都對早年接受的嚴謹而傳統的繪畫訓練作出反思,尋求新的藝術道路。在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中,原本清晰的山水輪廓被流動的色彩、沉鬱的水墨所代替。他將抽象表達和具象表現結合,創造出一種融會貫通的新路徑。
在美國西岸成功舉辦多次展覽後,張大千於1968年從巴西遷居加州。他繼續於全球範圍內展覽作品,而在美國當地則由萊奇畫廊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舉辦數次展覽。在加州的陽光和太平洋西岸巍峨的群山下,張大千的作品更加趨於抽象。此時期諸多畫作都充溢著金色的色彩,大呎幅橫幅作品也比豎幅作品更多。此時期作品所表現的新形式令人聯想到畫家的朋友、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的作品。亞當斯作品中充滿戲劇性的明暗變化,與張大千加州時期作品中強烈的色彩對比不謀而合。
大千潑彩對藝壇所產生的強烈衝擊,與20世紀中葉全球範圍內如火如荼的前衛藝術運動遙相呼應,產生共鳴。當同時期的西方藝術通過與傳統決裂達至新生時,張大千卻從中國藝術傳統中提煉精華,孕育出其獨特的潑彩風格。其潑墨潑彩風格一經面世,就以其明亮絢麗的視覺衝擊力,改變了20世紀中國藝術的發展格局,成為20世紀後半葉中國藝術發展中最閃耀的明珠之一。
榮譽呈獻
Sandy Yom
syom@christies.com
+852 2978 9933
相關文章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