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e Monet (1840-1926)
克勞德.莫內家族珍藏
克勞德.莫內 (1840-1926)

吉維尼的三棵樹 (白楊樹)

細節
克勞德.莫內 (1840-1926)
吉維尼的三棵樹 (白楊樹)
簽印:Claude Monet (Lugt 1819b;右下);Claude Monet (背面)
油彩 畫布
28 ¾ x 36 3/8 吋 (73.1 x 92.4 公分)
1887年作
來源
藝術家遺產
吉維尼米歇爾.莫內 (繼承自上述收藏)
法國羅朗德.韋爾內熱 (1963年3月30日受贈自上述收藏)
現藏家繼承自上述收藏
出版
D. Wildenstein著 《Claude Monet, Biographie et catalogue raisonné》,第3冊,洛桑及巴黎,1979年,第98頁,編號1157 (插圖,第99頁)
D. Wildenstein著 《Monet, catalogue raisonné》,第3冊,洛桑,1991年,第437頁,編號1157 (插圖)
展覽
1988年5月至7月 巴黎奧德瑪特─卡佐畫廊 「Maîtres des XIXe et XXe siècles」展覽;編號9 (彩色插圖;作品名稱 《Trois peupliers à Giverny》)
更多詳情
《吉維尼的三棵樹》繪於草木茂盛的吉維尼鄉間,大致就在喬福斯或韋爾農山附近那一片青翠欲滴的草地之上。在1887年至1888年裡,莫內創作了一系列以草地為主題的作品,將春日柔美的陽光與鮮活的色彩淋漓展現,此作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其草圖在巴黎瑪摩丹.莫內美術館就藏有不下三幅,由此可見莫內在不同天氣條件下對光影變化進行細緻捕捉的執著與熱情。

《吉維尼的三棵樹》蘊含著莫內創作的核心思想,體現了藝術家對戶外寫生的無限熱忱。他每日都會走進自然,數小時沈醉其中,仔細觀察光線隨季節、天氣及時間而發生的細微變化,隨即就地作畫,將當下景色在光影上的變化描繪得細緻入微,無比精妙。

古斯塔夫.傑弗裡 (Gustave Geoffrey)於1880年形容莫內的戶外寫生技巧時提到:「他匆匆將主色調填於畫布,隨後對色調的層次與對比進行研究,最後調和色彩效果,令作品和諧統一……觀察大自然的不同狀態……你會看到晨曦徐徐的黎明、陽光燦爛的午後,以及蒼茫低垂的夜幕。」(D.威爾頓斯坦著,《Monet or The Triumph of Impressionism》,科隆,2003年,第234頁)

莫內繪畫《吉維尼的三棵樹》時,正值他結束遊歷法國各地不久。他走過法國北部海風吹拂的諾曼第海岸,走過陽光明媚又溫暖宜人的蔚藍海岸昂蒂布街道。長時間旅行在外,讓莫內深感自己應關注自己四年前買下的吉維尼住所,多留意周圍多姿多彩的風景。吉維尼恬靜而蔥鬱的鄉間景色,為莫內的創作提供了一系列新母題及新靈感,當地路邊與河畔處處可見的白楊樹 (圖一)更是其中的典型。

在《吉維尼的三棵樹》中,筆直挺立的白楊與橫亙畫面的草地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了白楊樹的雄偉之姿。藝術家將重點放在畫面和色調選擇上,不著意塑造景深,突顯了白楊樹在風景中的視覺優勢。天邊的一抹粉色薄霧,以及草地中錯雜點綴的深藍翠綠及醉金橙紅,讓畫面色彩繽紛,巧妙展示了晨間白楊樹林那變幻無窮又稍縱即逝的光影效果。

莫內關注精幹挺拔的白楊樹,旨在探索典型的法國主題,白楊樹在法國郊區隨處可見,常用於分隔房屋田地,也多種於河畔防洪防汛。另外,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由於白楊「poplar」與拉丁文意指人民和民眾的「populus」同源,因此它成為了自由、平等和友愛的象徵,被喻為「自由之樹」。十九世紀期間,法國上下為紀念大革命舉辦了多個百年慶典,白楊樹在各地廣泛種植。一位藝評家於1889年在《L’Hermitage》的文章中說道:「莫內鐘情于於白楊,因為它代表著法國的氣度、精神以及年輕活力。」(P.H.塔克撰,「Monet in the 90s: The Series Paintings」 展覽目錄,波士頓美術館,1990年,第151頁)

白楊樹母題也許還讓莫內聯想到了多見於日本版畫的強烈視覺效果。當時莫內收藏了許多日本版畫,多數掛在他吉維尼住所中,裝點著這處藝術天地(圖二)。其實,《吉維尼的三棵樹》的緊湊佈局和淺景深構圖與歌川廣重及葛飾北齋所創作的相近題材版畫就存在共通之處。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佔據了莫內版畫收藏的大多數,想必曾激勵著莫內,啟發他以新視角看待眼前的一景一物。

更多來自 親愛的莫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