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溪橋送別,出自「虎溪三笑」之典故,清乾隆帝曾特為後者特做御製詩,載於《清高宗御製詩文集》御製詩四集之中。今台北故宮所藏清乾隆玉雕虎溪三笑圖筆筒,和玉雕溪橋送別圖插屏即為與本拍品同主題之宮廷玉雕藝術品類,參見《宮廷質雅-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頁168-169,圖53,頁204-205,圖71。
此筆筒精選大塊玉料製就,雕工精湛,構圖巧妙,運用了玉石的天然紋理彩並採用多層浮雕技法與烤色工藝,成功地營造出了人間仙境之景象:外壁浮雕松柏亭舍,靈草仙鹿,三老者分立溪橋與岸邊,其中二人回首分別,彰顯溪橋送別之主體,為乾隆時期難得一見的佳作。尤其筆筒底部雕刻山石靈芝,更為少見。此件筆筒的尺寸碩大,屬於私人收藏中較大的一件。類似的玉雕帶如意足的筆筒可參考北京故宮較小的一例,著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1995年,圖版167號;哈特曼伉儷收藏較大的一例;T.B. Kitson舊藏一例,石紋較明顯,後於2008年9月17日於紐約佳士得拍賣,拍品329號; 及Bishop舊藏一例,2009年9月16日於售紐約蘇富比,拍品251號。
Ernest James Wythes, CBE (1868-1949)為英國埃賽克斯郡教會贊助者,其涵蓋四十件清及早期瓷器的珍藏曾在1935年11月21日於倫敦佳士得拍賣,見R. Davids 及 Dominic Jellinek著2011年出版《Provenance》,453頁。
此筆筒精選大塊玉料製就,雕工精湛,構圖巧妙,運用了玉石的天然紋理彩並採用多層浮雕技法與烤色工藝,成功地營造出了人間仙境之景象:外壁浮雕松柏亭舍,靈草仙鹿,三老者分立溪橋與岸邊,其中二人回首分別,彰顯溪橋送別之主體,為乾隆時期難得一見的佳作。尤其筆筒底部雕刻山石靈芝,更為少見。此件筆筒的尺寸碩大,屬於私人收藏中較大的一件。類似的玉雕帶如意足的筆筒可參考北京故宮較小的一例,著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1995年,圖版167號;哈特曼伉儷收藏較大的一例;T.B. Kitson舊藏一例,石紋較明顯,後於2008年9月17日於紐約佳士得拍賣,拍品329號; 及Bishop舊藏一例,2009年9月16日於售紐約蘇富比,拍品251號。
Ernest James Wythes, CBE (1868-1949)為英國埃賽克斯郡教會贊助者,其涵蓋四十件清及早期瓷器的珍藏曾在1935年11月21日於倫敦佳士得拍賣,見R. Davids 及 Dominic Jellinek著2011年出版《Provenance》,4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