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李禹焕是国际艺坛最受瞩目也最具知名度的韩国画家。他与白南准及蔡国强三人,是几位少数能在美国纽约古根汉美术馆推出回顾展的亚洲艺术家。继杰夫.昆士和村上隆个展的成功后,李禹焕的作品也于凡尔赛宫展出。
李禹焕生于1936年,自幼接受传统东亚哲学的训练与薰陶。长年专注于书法水墨、诗词与文人绘画学习。他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艺术学院就读期间,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意识到,完整的哲学训练将是成为一位世界级顶尖艺术家不可或缺的条件。为此他毅然决定负笈日本东京,于1958与1961年间,进入日本大学主修哲学。1960年代中期,李禹焕已经成为「物派」的主要理论家与艺术家,「物派」是1960年代期间,日本一个强调以物质为基础的运动。李禹焕于1960至1970年间,成为韩国「单色画艺术运动」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对西方哲学涉猎至深,他自创了自己的理论,认为艺术的目的应是与自己所称之的「另一个」或是「这个世界」相遇。李禹焕的思维,融合了西方哲理与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的形而上理论。西田几多郎在当时,曾主张一种以禅宗佛教为基础的新哲学系统,他的立论深为李禹焕所折服。李禹焕将相遇这个理念的核心精神,透过一系列作品传达出来。换言之,他所探讨的是一种与个体与他人或是外界所建立的关係。身体本身是一个相遇所需的重要媒介,也是接触物质与存在最直接的体验。
自1971年起,沉浸于国际艺坛一段时间后,李禹焕迫切感觉需要表达自我立场,目的是为了挑战当时的现代西方艺术。在1973至1974年间,李禹焕备受激励并开始创作自己最具代表性的绘画系列作品《从点开始》与《从线开始》。当时的他,亟欲透过这些作品,去突破西方抽象绘画当时所遇到的瓶颈。在李禹焕与其他艺评家眼裡,现代抽象绘画俨然已经走入死胡同。李禹焕忆起儿时所受的文人画训练,透过回归点与线的创作模式,探寻新的抽象可能。透过传统东方书法绘画的特性,李禹焕将点与线视为天地万物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同时也是宇宙的最原点。对于点与线这样的概念,他曾表示:「由一个点生出另一个点,这些点召唤出一条线。每件事情都是由四处散布的点与线所组成。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点,生命则是一条线。所以我本身也是一个点与一条线。」
这幅李禹焕于1978年绘製的作品《始于点》(Lot 66),呈现了螺旋式图式,在其作品中极为罕见,呈现出他以点为宇宙起源的概念。诚如他所言:「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从一个点开始,最后也回归一个点。」这幅作品具备了这个系列的典型风格特质,以蘸满了颜料的画笔,从左至右逐笔印下,一直到笔印在画布上,由湿润饱满逐渐乾涸褪澹为止。画布上的笔印逐渐消失,乾印的墨色轨迹诉说着生命的短暂无常。之后这个由丰泽转为浅澹的过程再度于画布上展演一回。李禹焕将其称之为「无限的重複」,象徵着时间的韵律感。画布上重複的墨点,此时已非一个几何图型或重複图桉,而成了一个活性的有机体,演绎着与外界产生共鸣时所表现出的动感韵致。
对李禹焕而言,画中墨印与空白两处的互动与变化,一直是最让他感到着迷之处。在《从点开始》与《从线开始》(1972-84),李禹焕致力于墨印与空白处寻找和谐。不过他之后的系列作品《由风而来》(1982-86)与《与风同在》(1987-91),则改变了创作方式,转而以一种更具力道的风格呈现。李禹焕将重心放在笔触本身丰沛的劲道上,每一个笔印的间隔留白反而显得次要。《东风》(Lot 67)是系列作品《由风而来》的最佳代表作。他仍然保留以往作品中蓝色矿物颜料的元素,却在表达方式上另辟蹊径。以往作品中静态的点与线被自由流动的笔触所取代,呈现出一种精神层面的自由。李禹焕延续了这种富有表现力的风格二十余年。在这一系列作品受动力学概念感染后,李禹焕的作品逐渐变得更为富有冥想色彩,正如他的《对应》(1991-2006)与《对话》(2006-)系列作品所示。
李禹焕的作品已非抽象绘画的形式,而是水墨书法的展演。观者也可将这种风格,视为一种诠释精神与物质和谐感的全新抽象表现。透过这种方式,李禹焕成功地开创出新的绘画可能,将自己的作品,从着重形式的西方几何抽象绘画中挣脱出来。李禹焕的艺术,可谓是一种介于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触媒或通道,不断探索着自我与他人、创作与留白、无为与行动之间的相互关连。这个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不但重新定义了艺术,也打破了现代绘画与凋塑的藩篱。